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论 | 第7-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移情 | 第10-18页 |
一、移情的特性 | 第10-13页 |
(一) 移情是一种心理机制 | 第10-11页 |
(二) 移情心的可唤起性及可培养性 | 第11-12页 |
(三) 移情与移情心 | 第12-13页 |
二、移情的产生及发展 | 第13-16页 |
三、移情的作用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移情与道德判断 | 第18-29页 |
一、道德态度与道德判断 | 第18-21页 |
(一)何谓道德态度 | 第18-19页 |
(二) 道德态度在先,还是道德判断在先 | 第19-20页 |
(三) 移情与道德态度 | 第20-21页 |
二、移情与道德判断 | 第21-25页 |
(一) 道德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21-23页 |
(二) 移情与道德认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 第23-24页 |
(三) 移情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三、道德原则对道德态度的反作用 | 第25-29页 |
(一) 道德原则的心理基础 | 第25-26页 |
(二) 移情作用下道德原则的内化 | 第26-27页 |
(三) 道德原则的作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移情”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29-42页 |
一、仁爱之心与道德教育 | 第29-32页 |
(一) 作为基本美德的仁爱之心 | 第29-30页 |
(二) 移情与仁爱之心 | 第30-31页 |
(三) 仁爱之心的培养 | 第31-32页 |
二、诱导纪律(INDUCTIVE DISCIPLINE或INDUCTION) | 第32-35页 |
(一) 诱导纪律 | 第32-33页 |
(二) 诱导纪律与移情心的培养 | 第33-34页 |
(三) 道德践行与美德的培养 | 第34-35页 |
三、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 | 第35-42页 |
(一) 审美移情与道德情感 | 第36-38页 |
(二) 美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