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文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章 屈宋逸步:追随者之独特个性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屈宋印象合观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骚人杰作之比较 | 第20-23页 |
第三节 辞赋的融通与创作的转型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命赋之厥初:赋体的开创者和赋圣 | 第27-47页 |
第一节 赋体的开创者和赋圣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艳情:“色”的渲染与“美”的净化 | 第28-32页 |
第三节 游戏:“大”与“小”的思辨 | 第32-37页 |
第四节 山水:“画家”的视角和点染 | 第37-41页 |
第五节 抒愤:不平之鸣与表志模式 | 第41-47页 |
第三章 别是一家:宋玉辞赋的艺术特征 | 第47-61页 |
第一节 写物图貌的多元化题材 | 第47-49页 |
第二节 艳耀哀壮的唯美追求 | 第49-52页 |
第三节 及声貌而穷文的铺陈方式 | 第52-53页 |
第四节 述客主以首引的问对结构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巧丽多变的语言形式 | 第54-57页 |
第六节 寓庄于谐的辩说艺术 | 第57-58页 |
第七节 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美学建构:宋玉辞赋中的崇高与美 | 第61-71页 |
第一节 崇高的定义 | 第61-63页 |
第二节 美的因素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崇高与美的二元建构 | 第65-67页 |
第四节 崇高与美的美学效果 | 第67-68页 |
第五节 二元建构的继承与延伸 | 第68-71页 |
第五章 蔚为大国:论宋玉赋对汉大赋的影响 | 第71-77页 |
第一节 赋的发展与兴盛 | 第71-72页 |
第二节 汉大赋的艺术特点 | 第72-74页 |
第三节 宋玉赋实乃汉大赋之祖模 | 第74-77页 |
第六章 师范和共鸣:杜甫与宋玉的承传关系 | 第77-87页 |
第一节 杜诗中的宋玉情结 | 第77-78页 |
第二节 悲秋乐章的回响 | 第78-80页 |
第三节 讽谏的自觉体认与学习 | 第80-83页 |
第四节 杜甫与宋玉承传关系的成因透析 | 第83-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招魂》作者应是宋玉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