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华蓝藻中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9-10页 |
| ·抗病毒活性 | 第9页 |
| ·抗肿瘤活性 | 第9页 |
| ·免疫调节功能 | 第9-10页 |
| ·抗凝血活性 | 第10页 |
| ·抗氧化衰老 | 第10页 |
| ·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0-12页 |
| ·溶剂提取法 | 第10-11页 |
| ·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11页 |
| ·其他方法 | 第11-12页 |
| ·多糖分离纯化方法概述 | 第12-14页 |
| ·去除蛋白质 | 第12-13页 |
| ·色素的去除 | 第13页 |
| ·多糖的纯化方法 | 第13页 |
| ·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方法 | 第13-14页 |
| ·立体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 ·立题依据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热水浸提和冻融提取蓝藻中水溶性糖方案比较 | 第17-29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 ·蓝藻样品的含水量测定 | 第17页 |
| ·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糖含量 | 第17-18页 |
| ·蓝藻中糖的总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 ·用薄层层析法鉴定单糖组分 | 第19页 |
| ·热水浸提法提取蓝藻多糖 | 第19-20页 |
| ·反复冻融法提取蓝藻多糖 | 第2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0-27页 |
| ·蓝藻中糖的总含量测定条件优化 | 第20-23页 |
| ·薄层色谱法分析水解液中单糖组成 | 第23页 |
| ·热水浸提法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23-25页 |
| ·反复冻融法提取多糖条件的选择 | 第25-26页 |
| ·多糖提取方法比较 | 第26-27页 |
| ·正交试验优化热水浸提工艺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絮凝纯化在提取过程中的应用 | 第29-43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水溶性藻多糖提取过程 | 第29-30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0页 |
| ·絮凝率 | 第30页 |
| ·脱色率 | 第30页 |
| ·粘度测定 | 第30页 |
| ·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30-31页 |
| ·悬浮颗粒粒径和Zeta 电势分析 | 第31页 |
| ·絮体形态学观察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 ·热水粗提取液的粘度和浊度 | 第31页 |
| ·PAC、WCK 和PFS 絮凝效果比较 | 第31-32页 |
| ·PAM 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FS 配合絮凝 | 第32-34页 |
| ·pH 值、温度和时间对PFS 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4-37页 |
| ·絮凝过程中杂质颗粒表面Zeta 电位变化 | 第37-39页 |
| ·絮凝体的形态学 | 第39-40页 |
| ·醇沉 | 第40-41页 |
| ·处理后多糖纯度及分子量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水溶性藻多糖 | 第43-59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3-44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4-47页 |
| ·树脂预处理 | 第44页 |
| ·树脂含水量测定 | 第44页 |
| ·缓冲液制备 | 第44页 |
| ·树脂筛选 | 第44-46页 |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46-47页 |
| ·固定床层析分离实验 | 第47页 |
| ·树脂的再生性能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 ·絮凝后提取液的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检测 | 第48页 |
| ·静态吸附时间对提取液分离纯化的影响 | 第48-51页 |
| ·ADS-7 静态吸附纯化条件优化 | 第51-54页 |
| ·ADS-7 树脂层析纯化条件考察 | 第54-56页 |
| ·层析纯化效果 | 第56-57页 |
| ·ADS-7 再生性能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