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 ·黄单胞菌属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水稻致病变种的区别与联系 | 第13-14页 |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机理、致病因子以及调控网络 | 第15-23页 |
| ·致病机制 | 第15-16页 |
| ·致病生化因子 | 第16-21页 |
| ·主要致病调控系统 | 第21-23页 |
| ·本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3页 |
| ·试验用到的菌株、质粒及其常用抗生素 | 第24-25页 |
| ·实验室所用菌株和质粒 | 第24-25页 |
| ·实验室常用抗生素 | 第25页 |
| ·菌株培养及保藏、活化 | 第25-26页 |
| ·菌体培养 | 第25-26页 |
| ·菌株保藏以及活化 | 第26页 |
| ·引物 | 第26-28页 |
| ·试验用到的溶液、缓冲液 | 第28-29页 |
| ·细菌核酸分子操作 | 第29-33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9-30页 |
| ·总DNA的提取 | 第30页 |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 ·DNA纯化 | 第31页 |
| ·DNA连接和酶切 | 第31-32页 |
|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 第32页 |
| ·DNA测序 | 第32-33页 |
| ·PCR扩增 | 第33-34页 |
| ·扩增引物的设计 | 第33页 |
| ·反应条件 | 第33-34页 |
| ·DNA转化 | 第34-36页 |
| ·化学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 第34页 |
| ·电脉冲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35页 |
| ·化学转化试验 | 第35页 |
| ·电脉冲转化试验 | 第35-36页 |
| ·三亲接合试验 | 第36-37页 |
| ·构建整合突变体和互补菌 | 第37-38页 |
| ·整合突变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 ·整合突变体的验证 | 第38页 |
| ·互补菌的构建 | 第38页 |
| ·平板基本生理生化检测 | 第38-40页 |
| ·胞外多糖(EPS)的平板检测 | 第38-39页 |
| ·胞外蛋白酶的平板检测 | 第39页 |
| ·游动性的平板检测 | 第39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40页 |
| ·蛋白酶活性检测 | 第40页 |
| ·致病力检测 | 第40-41页 |
| ·过敏反应检测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 ·突变体致病力评价分析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76页 |
| ·预测的致病相关候选基因的突变体构建及表型分析 | 第43-61页 |
| ·致病相关基因整合突变体构建原理 | 第43-44页 |
| ·致病相关基因互补菌的构建原理 | 第44-45页 |
| ·候选基因整合突变体的构建 | 第45-51页 |
| ·突变体致病力检测以及表型分析 | 第51-60页 |
| ·突变体致病力和生理生化表型的总览 | 第60-61页 |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编码胞外蛋白酶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61-73页 |
| ·XOC1545是Xoc GX01编码主要胞外蛋白酶的基因 | 第61-65页 |
| ·进一步证明XOC1545的功能 | 第65-73页 |
| ·GX01胞外蛋白酶基因XOC1545与8004编码主要蛋白酶基因prtA的功能互补 | 第73-76页 |
| ·XOC1545与prtA之间的互补 | 第73-76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83页 |
| ·候选基因致病相关的讨论 | 第76-81页 |
| ·依赖Ⅲ型系统的hrp基因簇中的元件基因hrcC, hrcV | 第76-77页 |
| ·与胞外蛋白酶相关的基因 | 第77页 |
| ·与胞外多糖相关的基因 | 第77-78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RpfC/RpfG | 第78-79页 |
| ·基因rsmA在Xcc,Xoo,Xoc中的表达 | 第79-80页 |
| ·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 | 第80-81页 |
| ·XOC1545是编码主要胞外蛋白酶基因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