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文献分析 | 第9-14页 |
| ·研究角度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研究取向 | 第10-11页 |
| ·研究结论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小结 | 第13-14页 |
| ·研究设计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 ·实践意义 | 第17-19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价值观概念 | 第19-20页 |
| ·利用框架理论分析价值观的变迁 | 第20-21页 |
| 3 改革开放前“双百人物”系列报道价值观分析 | 第21-28页 |
| ·“双百人物”系列报道分析之一:1949 年---1956 年 | 第21-22页 |
| ·“双百人物”系列报道分析之二:1957 年---1966 年 | 第22-23页 |
| ·“双百人物”报道系列分析之三:1966 年---1977 年 | 第23页 |
| ·改革开放前“双百人物”价值观分析 | 第23-27页 |
| ·内容分析结果 | 第24-25页 |
| ·初步分析结论 | 第25-26页 |
| ·个案分析:雷锋报道分析 | 第26-27页 |
| ·情况概述 | 第26页 |
| ·综合分析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 “双百人物”报道系列分析之四:1978 年---1992 年 | 第28-34页 |
| ·总体描述 | 第28-31页 |
| ·内容分析结果 | 第28-30页 |
| ·初步分析结论 | 第30-31页 |
| ·个案分析:张海迪报道分析 | 第31-32页 |
| ·情况概述 | 第31页 |
| ·综合分析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5 “双百人物”报道系列分析之五:1992 年---21 世纪初 | 第34-41页 |
| ·总体概况 | 第34-37页 |
| ·内容分析结果 | 第34-36页 |
| ·初步分析结论 | 第36-37页 |
| ·个案分析:孔繁森报道分析 | 第37-39页 |
| ·总体概括 | 第37-38页 |
| ·综合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6 “双百人物”报道系列分析之六:21 世纪初---2009 年 | 第41-48页 |
| ·总体概况 | 第41-45页 |
| ·内容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 ·初步分析结论 | 第43-45页 |
| ·个案分析:任长霞报道分析 | 第45-46页 |
| ·总体概括 | 第45页 |
| ·综合分析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7 价值观变迁的分析 | 第48-57页 |
| ·“双百人物”人物报道传播价值观变化轨迹分析 | 第48-51页 |
| ·“双百人物”报道价值观变迁的影响因素 | 第51-57页 |
| ·媒介框架 | 第51页 |
|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词汇 | 第51-52页 |
| ·社会变迁 | 第52-53页 |
| ·政治理论变迁 | 第53-55页 |
| ·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