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0 前言 | 第13-15页 |
1 人工鱼礁资源增殖综述 | 第15-27页 |
·人工鱼礁兴起的原因与定义 | 第15页 |
·人工鱼礁类型 | 第15-17页 |
·人工鱼礁的诱集效果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水下观察 | 第17页 |
·渔获量调查 | 第17-18页 |
·鱼探仪探测 | 第18页 |
·标志放流 | 第18页 |
·室内模拟实验 | 第18页 |
·人工鱼礁的诱集效果评估 | 第18-26页 |
·生态效益 | 第19-24页 |
·人工鱼礁对海洋动物诱集研究 | 第20-21页 |
·不同材料和形状模型礁效果实验 | 第21-22页 |
·人工鱼礁海草移植 | 第22-23页 |
·人工鱼礁浮游生物的增殖效果 | 第23页 |
·人工鱼礁区动植物变动与环境的关系 | 第23-24页 |
·经济效益 | 第24-25页 |
·社会效益 | 第25-26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6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2 海洋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的生态学功能及评价方法 | 第27-31页 |
·底栖大型海藻的概念及生态学功能 | 第27-28页 |
·底栖大型海藻的概念 | 第27页 |
·底栖大型海藻的生态学功能 | 第27-28页 |
·海洋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特征的评价方法 | 第28-31页 |
·生物量 | 第28-29页 |
·群落优势种确定 | 第29页 |
·群落多样性确定 | 第29-30页 |
·群落相似性确定 | 第30页 |
·化学组成 | 第30页 |
·种群和群落功能 | 第30页 |
·群落生长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3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 | 第31-42页 |
·背景 | 第31页 |
·研究样地与方法 | 第31-34页 |
·研究样地及站点 | 第31-32页 |
·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32-33页 |
·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温度、盐度、透明度与pH的年际变化 | 第34-36页 |
·DO、BOD和COD的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营养盐的浓度变化 | 第37-39页 |
·叶绿素a的变化 | 第39页 |
·监测海域全年营养状况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4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 第42-57页 |
·背景 | 第42-43页 |
·研究样地及方法 | 第43-44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3页 |
·取样方法 | 第43-44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54页 |
·海藻的种类组成 | 第44-45页 |
·区系的温度性质 | 第45-46页 |
·海藻群落优势种的季节性变化 | 第46-47页 |
·海藻群落数量的季节性变化 | 第47-48页 |
·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 第48-49页 |
·海藻群落的叶绿素含量 | 第49页 |
·海藻群落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49-52页 |
·崂山湾人工鱼礁的海藻群落与青岛其它地方对比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5 崂山湾 3 个人工鱼礁区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性差异 | 第57-71页 |
·背景 | 第57页 |
·研究样地及方法 | 第57-58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57-58页 |
·取样方法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海藻群落种类组成的对比 | 第58-59页 |
·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的差异 | 第59-61页 |
·海藻群落数量的季节变化 | 第61-62页 |
·群落多样性比较 | 第62-64页 |
·海藻群落的叶绿素含量对比 | 第64页 |
·港东、峰山和仰口海藻群落相似性 | 第64-65页 |
·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65-68页 |
·讨论 | 第68-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表 | 第80-81页 |
附图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
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