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广场形态的类型化基础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 ·城市广场 | 第9-11页 |
| ·广场形态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 ·城市形态学 | 第13-16页 |
| ·类型学视角下的城市广场形态研究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2 城市广场的发展与形态演进 | 第22-32页 |
| ·西方城市广场的发展与形态演进 | 第22-26页 |
| ·欧洲城市广场形态发展 | 第22-25页 |
| ·近代西方城市广场形态发展 | 第25页 |
| ·现代西方城市广场形态发展 | 第25-26页 |
| ·中国城市广场的出现与当代城市广场形态的发展 | 第26-31页 |
| ·广场与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26-28页 |
| ·外来文化的入侵——城市广场出现 | 第28-29页 |
| ·本土化的尝试——当代城市广场形态发展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城市广场形态的影响因素与构成要素 | 第32-42页 |
| ·广场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 ·外部因素 | 第32-33页 |
| ·内部因素 | 第33-35页 |
| ·城市广场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35-40页 |
| ·“形”要素 | 第36-38页 |
| ·“态”要素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4 西安城市广场典型实例分析 | 第42-92页 |
| ·西安城市广场概述 | 第42-46页 |
| ·西安城市广场的发展 | 第42-45页 |
| ·西安城市广场的特性 | 第45-46页 |
| ·典型实例选取原则 | 第46-48页 |
| ·典型实例分析 | 第48-79页 |
| ·大雁塔北广场 | 第48-49页 |
| ·大雁塔南广场 | 第49-51页 |
| ·大唐芙蓉园西门广场 | 第51-52页 |
| ·开元广场 | 第52-54页 |
| ·钟鼓楼广场 | 第54-57页 |
| ·骡马市广场 | 第57-58页 |
| ·北大街地铁站出口广场 | 第58-60页 |
| ·北院门广场 | 第60-61页 |
| ·西安火车站前广场 | 第61-63页 |
| ·西安汽车站前广场 | 第63-64页 |
| ·新城广场 | 第64-65页 |
| ·民乐园万达前广场 | 第65-66页 |
| ·南门广场 | 第66-68页 |
| ·含光门广场 | 第68-69页 |
| ·玉祥门广场 | 第69-71页 |
| ·张家堡广场 | 第71-72页 |
| ·东岳庙广场 | 第72-73页 |
| ·小寨海港城东侧广场 | 第73-74页 |
| ·国展中心和谐广场 | 第74-76页 |
| ·高新区广场 | 第76-77页 |
| ·高新电子广场 | 第77-79页 |
| ·典型广场形态对比分析 | 第79-92页 |
| ·“形”要素对比分析 | 第79-86页 |
| ·“态”要素对比分析 | 第86-92页 |
| 5 西安城市广场形态的分类总结 | 第92-106页 |
| ·按照广场形态的影响因素分类 | 第92-100页 |
| ·按城市空间结构等级分类 | 第92-93页 |
| ·按广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分类 | 第93-98页 |
| ·按广场性质分类 | 第98-100页 |
| ·按广场形态的构成要素分类 | 第100-105页 |
| ·规则型广场 | 第100-102页 |
| ·自由型广场 | 第102页 |
| ·簇群型广场 | 第102-103页 |
| ·控制型广场 | 第103-105页 |
| ·小结 | 第105-106页 |
| 6 西安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 第106-110页 |
| ·存在问题 | 第106-108页 |
| ·改进策略 | 第108-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0页 |
| 7 结论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 图录 | 第118-120页 |
| 表录 | 第120-12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