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灌溉优化灌水技术参数一体化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及地面灌溉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 ·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地面灌水效果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地面灌溉灌水技术参数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课题研究方案 | 第20-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研究条件与方法 | 第24-36页 |
| ·试验地区气候条件 | 第24页 |
| ·试验地区土壤条件 | 第24-32页 |
| ·土壤条件概述 | 第24-25页 |
| ·土壤质地 | 第25-27页 |
| ·土壤结构 | 第27-29页 |
| ·土壤含水量 | 第29-31页 |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31-32页 |
| ·试验仪器 | 第32-33页 |
| ·大田双套环垂直入渗仪 | 第32-33页 |
| ·其他仪器 | 第33页 |
| ·试验方案和方法 | 第33-36页 |
| ·试验方案 | 第34-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大田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及入渗参数的预报 | 第36-44页 |
|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选择及检验 | 第36-38页 |
|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选择 | 第36页 |
|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检验 | 第36-38页 |
| ·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及入渗参数预测 | 第38-41页 |
| ·估计方法及变量选择 | 第38-39页 |
| ·回归模型及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39-41页 |
|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预报实例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地面灌溉灌水过程模拟 | 第44-52页 |
|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型及其选择 | 第44-45页 |
| ·地面灌水有关条件的假定及参数的近似处理 | 第45-47页 |
| ·地面灌水有关条件的假定 | 第45-46页 |
| ·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有关参数的处理 | 第46-47页 |
| ·地面灌水过程模拟模型验证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地面灌溉灌水效果优化模型 | 第52-58页 |
| ·地面灌溉灌水效果评价指标 | 第52页 |
| ·地面灌溉灌水效果优化模型 | 第52-55页 |
| ·结语 | 第55-58页 |
| 第六章 地面灌溉优化灌水技术参数一体化模型 | 第58-126页 |
| ·一体化模型的功能 | 第58-59页 |
| ·一体化模型的结构 | 第59-61页 |
| ·一体化模型界面设计 | 第61-76页 |
| ·一体化模型应用实例 | 第76-81页 |
| ·计算结果附表 | 第81-126页 |
| ·已知单宽流量条件下的优化畦长 | 第81页 |
| ·已知畦长条件下的优化单宽流量 | 第81-12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 ·结论 | 第126-127页 |
| ·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及入渗参数预报模型 | 第126页 |
| ·地面灌水过程模拟模型 | 第126-127页 |
| ·地面灌水效果优化模型 | 第127页 |
| ·地面灌溉优化灌水技术参数一体化软件 | 第127页 |
| ·展望 | 第127-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8页 |
|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第138页 |
| 一、参与的课题项目 | 第138页 |
| 二、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