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安全性论文

汽车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引言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第12-13页
   ·正面偏置碰撞试验法规第13-17页
     ·国外正面偏置碰撞法规第14-16页
     ·国内正面偏置碰撞法规第16-17页
   ·正面偏置碰撞生物力学第17-18页
     ·头部损伤机理第17页
     ·颈部损伤机理第17页
     ·胸部损伤机理第17页
     ·下肢损伤机理第17-18页
   ·汽车结构安全性研究方法第18-20页
     ·实车试验法第18页
     ·计算机仿真法第18-19页
     ·有限元基本理论第19-20页
   ·本课题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应变率对汽车碰撞仿真的影响第22-35页
   ·应变率效应第22-23页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23-25页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23-24页
     ·静态拉伸试验第24页
     ·动态拉伸试验第24-25页
   ·单纵梁有限元模型以及台车试验第25-26页
     ·单纵梁有限元模型第25-26页
     ·模型的验证第26页
   ·应变率对纵梁碰撞仿真的影响第26-34页
     ·方形薄壁直梁基础模型第26-27页
     ·不同网格尺寸下应变率的影响第27-28页
     ·不同碰撞速度下的应变率的影响第28-33页
     ·不同材料下的应变率的影响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第35-44页
   ·整车偏置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整车偏置碰撞模型的建立第35页
     ·建模的相关标准和参数处理第35-37页
   ·ODB 有限元模型建立和验证第37-40页
     ·ODB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ODB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38-40页
   ·整车正面偏置碰撞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40-43页
     ·整车试验与仿真响应以及加速度曲线的对比第41-42页
     ·主要吸能部件的变形对比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汽车正面偏置碰撞结构优化第44-61页
   ·偏置碰撞的碰撞特性研究第44-47页
     ·正面偏置碰撞力的传递分析第44-45页
     ·汽车碰撞力学基础第45页
     ·Euro-NCAP 正面偏置碰撞整车耐撞性能评价方法第45-47页
   ·影响汽车碰撞耐撞性的因素第47-49页
     ·部件厚度的对耐撞性的影响第47-48页
     ·部件材料强度对耐撞性的影响第48-49页
   ·整车正面偏置碰撞仿真结果第49-50页
   ·前部结构参数的选择与试验设计第50-52页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用第50-52页
     ·前部结构的试验设计第52页
   ·仿真试验结果的分析第52-60页
     ·仿真结果第52-53页
     ·转向柱侵入量及其 K i 值第53-55页
     ·踏板组侵入量及其 K i 值第55-56页
     ·A 柱侵入量及其 Ki 值第56-57页
     ·加速度峰值及其 Ki 值第57-58页
     ·吸能总量及其 Ki 值第58页
     ·优化方案的选取第58-59页
     ·优化方案仿真结果分析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纵梁的优化第61-66页
   ·诱导槽凹凸方向的优化第61-63页
     ·诱导结构设计第61-62页
     ·标准方形直梁的变形模式第62页
     ·诱导槽凹凸方向的优化第62-63页
     ·仿真结果对比第63页
   ·诱导槽尺寸的优化第63-64页
     ·诱导槽尺寸的优化第63-64页
     ·仿真变形对比第64页
   ·纵梁在整车偏置碰撞中的耐撞性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总结和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活性剂促进剩余污泥酶水解的研究
下一篇:方钢管—钢骨混凝土柱钢梁端板型节点受力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