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空气加热器的类型 | 第16-17页 |
| ·空气加热器的类型 | 第16-17页 |
| ·燃烧型空气加热器 | 第17页 |
| ·空气加热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 ·空气加热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 ·喷雾燃烧过程数值计算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数值仿真在空气加热器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三组元同轴直流式喷嘴流量特性和雾化特性试验研究 | 第25-44页 |
|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案 | 第25-31页 |
| ·试验系统 | 第25-29页 |
| ·试验方案 | 第29-31页 |
| ·三组元同轴直流式喷嘴的流量特性 | 第31-35页 |
| ·流量系数的计算 | 第31页 |
| ·三组元喷嘴各个组元的流量特性 | 第31-33页 |
| ·工作与结构参数对流量特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三组元同轴直流式喷嘴的雾化特性 | 第35-42页 |
| ·喷雾锥角 | 第35-36页 |
| ·雾化SMD 和流速分布 | 第36-40页 |
| ·粒子尺寸分布形式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空气加热器内部燃烧和传热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44-56页 |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44-46页 |
| ·控制方程组 | 第44-45页 |
|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第45-46页 |
| ·基本物理模型 | 第46-52页 |
| ·喷雾模型 | 第46页 |
| ·蒸发模型 | 第46-47页 |
| ·湍流模型 | 第47-48页 |
| ·两相流模型 | 第48-49页 |
| ·燃烧模型 | 第49-50页 |
| ·传热模型 | 第50-52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2-55页 |
| ·空气加热器数值仿真思路 | 第52-53页 |
| ·求解器的选择 | 第53-54页 |
| ·网格生成 | 第54页 |
| ·物性参数选择 | 第54-55页 |
| ·定解条件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空气加热器内部燃烧流场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 | 第56-85页 |
| ·空气加热器基准工况的燃烧流场的数值仿真 | 第56-65页 |
| ·空气加热器结构与工作参数 | 第56-57页 |
| ·计算网格与定解条件处理 | 第57-59页 |
| ·网格无关性的验证 | 第59-60页 |
| ·燃烧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 ·空气加热器基准工况的试验研究 | 第65-69页 |
| ·试验系统 | 第65页 |
| ·总温耙的设计 | 第65-67页 |
| ·空气加热器试验过程研究 | 第67页 |
| ·加热器喷管出口总温均匀性 | 第67-69页 |
| ·不同数值计算方法对加热器燃烧流场的影响 | 第69-73页 |
| ·网格类型对燃烧流场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69-71页 |
| ·边界条件对燃烧流场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71-73页 |
| ·不同结构和工作参数的燃烧流场数值计算 | 第73-83页 |
| ·雾化试验结果对燃烧流场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加热器缩尺模型与全尺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 ·空气组元环缝面积对燃烧流场的影响 | 第76-78页 |
| ·燃烧室特征长度对燃烧流场的影响 | 第78-80页 |
| ·喷入组元的物态对燃烧流场的影响 | 第80-83页 |
|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空气加热器传热与冷却过程分析 | 第85-99页 |
| ·加热器传热过程的数值计算 | 第85-89页 |
| ·冷却通道结构与工作参数 | 第85页 |
| ·计算方法与模型简化 | 第85-87页 |
| ·传热过程计算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 ·数值计算方法对加热器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89-93页 |
| ·输入条件对传热仿真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89-91页 |
| ·考虑辐射过程对传热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91-93页 |
| ·不同冷却通道结构和工作参数的传热过程数值计算 | 第93-98页 |
| ·冷却通道结构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 第93-94页 |
| ·冷却水不同的流动方式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 第94-95页 |
| ·冷却水流量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 第95-98页 |
|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99-100页 |
| ·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