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与生态足迹的弓长岭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研究 | 第17-27页 |
| ·3S集成技术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 ·3S集成技术在上地资源数据获取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生态足迹 | 第19-24页 |
| ·概念和由来 | 第19-20页 |
| ·生态足迹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依据 | 第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生态足迹模型建立 | 第23-24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24-27页 |
| 第3章 3S技术空间信息分析 | 第27-39页 |
|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 第27-33页 |
|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 | 第28页 |
| ·对比度拉伸 | 第28页 |
|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 | 第28-30页 |
| ·遥感影像增强 | 第30-31页 |
| ·遥感影像分类 | 第31-32页 |
| ·分类后处理 | 第32-33页 |
| ·GPS数据采集 | 第33-35页 |
| ·GPS外业调查 | 第33-35页 |
| ·GPS数据与GIS数据转换 | 第35页 |
| ·GIS分析操作 | 第35-39页 |
| 第4章 弓长岭区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 第39-61页 |
| ·弓长岭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39-49页 |
|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 | 第39-44页 |
| ·“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计算 | 第44-47页 |
| ·基于遥感影像的弓长岭区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7-49页 |
| ·生态足迹评价 | 第49-61页 |
| ·生态足迹发展趋势分析 | 第49-51页 |
| ·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分析 | 第51-52页 |
| ·生态赤字、盈余计算分析 | 第52-55页 |
| ·从万元GDP分析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 | 第55-57页 |
| ·2010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 ·生态足迹总体评价 | 第59-61页 |
| 第5章 弓长岭区土地利用评价分析 | 第61-71页 |
| ·弓长岭区土地利用评价 | 第61-62页 |
| ·土地承载力下降,人均农田和生态用地不足 | 第61-62页 |
| ·建设用地需求足迹远超其承载力,侵占其他生态用地 | 第62页 |
| ·生态足迹与土地利用环境相互影响分析 | 第62-71页 |
| ·生态用地现状与土地利用分析 | 第62-63页 |
| ·弓长岭区各类土地总量变化情况动态分析 | 第63-64页 |
| ·生态足迹对弓长岭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64-67页 |
| ·弓长岭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生态足迹效应 | 第67-71页 |
| 第6章 弓长岭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第71-83页 |
| ·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及管控措施 | 第71-73页 |
| ·生态功能区划 | 第71-72页 |
| ·弓长岭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生态效应 | 第72-73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布局调整 | 第73-8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73-74页 |
|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 第74-75页 |
|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建筑用地生态足迹消耗 | 第75-76页 |
|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足迹消耗 | 第76-77页 |
|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 第77-79页 |
| ·上地利用重大工程 | 第79-80页 |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第80页 |
|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第80-83页 |
| ·确定规划的调控地位 | 第80页 |
| ·严格执行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 | 第80-81页 |
| ·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 第81页 |
| ·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技术手段 | 第81页 |
| ·提高规划工作社会公众参与程度 | 第81-8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 致谢 | 第91-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学研究经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