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 第10-11页 |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11-14页 |
·硅基太阳能电池 | 第11-12页 |
·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 | 第12页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2-13页 |
·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13-14页 |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太阳能电池的等效电路图 | 第15-16页 |
·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参数 | 第16-17页 |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 第17-18页 |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发展 | 第17-18页 |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知识 | 第20-30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纳米金属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理论 | 第21-23页 |
·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光吸收的三种模式 | 第23-24页 |
·纳米金属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24-28页 |
·物理法 | 第25-26页 |
·化学法 | 第26-27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27-28页 |
·纳米金属粒子形貌表征 | 第28-30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第2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 第28页 |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 | 第28页 |
·X 射线粉末衍射线宽法(X-ray diffraction,XRD) | 第28-29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化学法制备纳米银以及纳米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原料和药品 | 第30-31页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纳米银的合成 | 第31页 |
·光伏电池的制备 | 第31-32页 |
·纳米银的表征 | 第32-34页 |
·XRD 分析 | 第32-33页 |
·TEM 分析 | 第33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纳米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34-38页 |
·纳米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34-35页 |
·纳米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 | 第35-36页 |
·纳米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纳米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真空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银及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0-47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原料和药品 | 第41页 |
·仪器设备 | 第41页 |
·光伏电池的制备 | 第41-4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2-46页 |
·不同厚度的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分析 | 第42-43页 |
·厚度为3.0nm 的银的SEM 图谱分析 | 第43页 |
·纳米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厚度纳米银对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PEDOT:PSS 修饰层对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 第47-58页 |
·引言 | 第47-49页 |
·PEDOT:PSS 简介 | 第48-49页 |
·PEDOT:PSS 的应用 | 第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原料和药品 | 第49页 |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光伏电池的制备 | 第49-50页 |
·不加纳米银时,PEDOT:PSS 厚度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纳米银厚度为0.6nm,PEDOT:PSS 厚度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PEDOT:PSS 厚度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52-53页 |
·PEDOT:PSS 厚度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纳米银厚度为3.0nm,PEDOT:PSS 厚度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