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 第9-11页 |
二、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 | 第11-16页 |
三、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国家形象研究与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概述 | 第17-35页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理论综述 | 第17-23页 |
一、国家形象话语的提出 | 第18-19页 |
二、传播学、国际关系学领域的国家形象理论 | 第19-20页 |
三、文艺界、美术界对国家形象理论的应用探讨 | 第20-22页 |
四、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民族学视角的中国国家形象解读 | 第23-28页 |
一、基于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认同 | 第23-25页 |
二、文化中国的多元文化体现 | 第25-27页 |
三、全球化时期的民族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当代国家形象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 | 第28-35页 |
一、中国国家形象的多元性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中的体现 | 第28-31页 |
二、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的民族学特性 | 第31-32页 |
三、新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2-35页 |
第二章 藏族主题美术创作的基础理论 | 第35-58页 |
第一节 藏族题材美术创作实践历程 | 第35-45页 |
一、早期西部民族风情表现 | 第36-37页 |
二、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翻身农奴 | 第37-39页 |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人性回归和精神探索 | 第39-41页 |
四、90年代市场经济下的唯美装饰风格与藏族题材的过渡消费 | 第41-42页 |
五、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化"与契机 | 第42-45页 |
第二节 "藏族主题"与"藏族题材"辨析 | 第45-51页 |
一、关于"主题"一词的概念分析 | 第45-49页 |
二、从藏族题材到藏族主题 | 第49-50页 |
三、藏族主题美术所体现的国家形象的特殊意义 | 第50-51页 |
第三节 藏族主题美术创作研究的民族学基础 | 第51-58页 |
一、藏族地区行政区划情况与文化区域划分 | 第51-53页 |
二、藏族社会历史文化 | 第53-55页 |
三、藏族民俗文化 | 第55-58页 |
第三章 藏族主题美术创作的主题设置与国家形象 | 第58-87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命题及其在藏族美术创作中的体现 | 第58-66页 |
一、古代历史题材 | 第59-61页 |
二、现代社会变革 | 第61-64页 |
三、当代重大事件的图像诠释 | 第64-66页 |
第二节 乡土民俗主题及其在藏族主题美术创作中的呈现 | 第66-75页 |
一、20世纪中国社会的乡土文化背景与乡土绘画 | 第66-68页 |
二、藏族社会的乡土文化特征 | 第68-69页 |
三、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 | 第69-75页 |
第三节 藏族的生命哲学与精神象征 | 第75-83页 |
一、藏族社会的宗教文化特质 | 第75-76页 |
二、藏民族的生命哲学 | 第76-79页 |
三、民族精神的象征 | 第79-83页 |
第四节 藏族主题的时代命题 | 第83-87页 |
一、与时俱进的发展主题 | 第83-85页 |
二、独特民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民族形象的艺术化表现与中国气派 | 第87-113页 |
第一节 藏族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 | 第87-99页 |
一、藏族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 | 第87-88页 |
二、人物形象素材的获取和提炼 | 第88-92页 |
三、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审美品格 | 第92-99页 |
第二节 特定民族地域景观的艺术表现 | 第99-102页 |
一、自然景观的"大美"气派 | 第99-100页 |
二、人文景观的"和谐"精神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藏族主题美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与拓展 | 第102-113页 |
一、油画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 第102-105页 |
二、中国画领域的革新 | 第105-109页 |
三、版画、水彩等形式和媒介的拓展 | 第109-113页 |
结语 | 第113-117页 |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3-114页 |
二、论文的结论要点 | 第114-115页 |
三、论文的成果创新要点与前景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2-124页 |
后记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