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10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课题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现况及创新点 | 第8-1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8页 |
二、研究现况 | 第8-9页 |
三、创新点 | 第9-10页 |
第一章 贝聿铭的建筑空间 | 第10-18页 |
第一节 贝聿铭建筑空间设计风格的形成 | 第10-13页 |
1-1-1 贝聿铭的求学之路 | 第10-12页 |
1-1-2 贝聿铭的设计实践历程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贝聿铭建筑空间设计的手法 | 第13-18页 |
1-2-1 贝聿铭建筑的特点 | 第13-14页 |
1-2-2 前后期设计手法的演变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形神兼得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环境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城市环境对设计的压力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新馆空间布局的地域性延续 | 第19-22页 |
2-2-1 已有环境的延展 | 第19-20页 |
2-2-2 传统建筑群体的承续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新馆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倾向 | 第22-26页 |
2-3-1 建筑空间的几何性 | 第22-24页 |
2-3-2 抽象装饰符号的引入 | 第24-25页 |
2-3-3 制作精良的工艺手段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庭院空间的特点 | 第26-30页 |
2-4-1 简约的山水造景 | 第26-28页 |
2-4-2 几何化的景观节点 | 第28-29页 |
2-4-3 新馆庭院对传统园林的借鉴与创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细腻入微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内部空间环境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对传统园林布局的借鉴 | 第30-33页 |
3-1-1 外实内虚的平面格局 | 第31-32页 |
3-1-2 虚实相倚的空间序列组合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内部空间中的借景方式 | 第33-36页 |
3-2-1 借外之景 | 第33-35页 |
3-2-2 观内之景 | 第35-36页 |
3-2-3 引入景观的意义 | 第36页 |
第三节 "让光线做设计"的内部空间 | 第36-40页 |
3-3-1 将光线引入空间的方式 | 第37-38页 |
3-3-2 光线营造空间气氛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苏州博物馆新馆所引发的设计思考 | 第40-45页 |
第一节 对"中而新,苏而新"的思考 | 第40-43页 |
4-1-1 符号性和象征性 | 第40-41页 |
4-1-2 新馆与日本美秀博物馆的相似之处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从苏博新馆引发对文脉传承的思考 | 第43-45页 |
4-2-1 城市文脉传承的断裂 | 第43-44页 |
4-2-2 城市规划中的文脉传承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