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决羁押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学术概述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49页 |
第一节 未决羁押制度的容忍性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一、客观真实思想 | 第17-20页 |
二、国家主权理论 | 第20-22页 |
三、功利主义 | 第22-26页 |
第二节 未决羁押制度的限制性理论基础 | 第26-35页 |
一、无罪推定思想 | 第26-28页 |
二、正当程序思想 | 第28-31页 |
三、权力制约理论 | 第31-33页 |
四、人权思想 | 第33-35页 |
第三节 不同价值取向的对立统一 | 第35-45页 |
一、求真与向善 | 第35-38页 |
二、集权与控权 | 第38-42页 |
三、功利与人权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第二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9-79页 |
第一节 羁押独立性原则 | 第50-54页 |
一、未决羁押制度的属性独立 | 第50页 |
二、未决羁押制度的程序独立 | 第50-52页 |
三、未决羁押制度的执行独立 | 第52-53页 |
四、未决羁押制度的期限独立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羁押法定原则 | 第54-58页 |
一、羁押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 第54-56页 |
二、羁押法定原则的制度表现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司法审查原则 | 第58-62页 |
一、司法审查的合理性 | 第58-59页 |
二、司法审查的普适性 | 第59-61页 |
三、司法审查效能的保障 | 第61-62页 |
第四节 羁押最后原则 | 第62-67页 |
一、羁押最后原则的理论支撑 | 第63-64页 |
二、羁押最后原则的客观存在 | 第64-65页 |
三、羁押最后原则的制度保障 | 第65-67页 |
第五节 羁押比例性原则 | 第67-70页 |
一、羁押比例性原则的内涵与渊源 | 第67-68页 |
二、羁押比例性原则的普遍存在 | 第68-69页 |
三、羁押比例性原则的主要表现 | 第69-70页 |
第六节 有效救济原则 | 第70-76页 |
一、有效救济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70-71页 |
二、有效救济原则的普遍存在 | 第71-72页 |
三、有效救济原则制度特点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三章 未决羁押的制度比较 | 第79-117页 |
第一节 未决羁押的程序概览 | 第79-82页 |
一、英国程序概览 | 第79-80页 |
二、美国程序概览 | 第80页 |
三、法国程序概览 | 第80-81页 |
四、德国程序概览 | 第81页 |
五、日本程序概览 | 第81-82页 |
六、意大利程序概览 | 第82页 |
第二节 未决羁押制度的实体要件及功能 | 第82-88页 |
一、英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实体要件及功能 | 第83-84页 |
二、美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实体要件及功能 | 第84-85页 |
三、德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实体要件及功能 | 第85-86页 |
四、法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实体要件及功能 | 第86-87页 |
五、日本未决羁押制度的实体要件及功能 | 第87-88页 |
六、意大利未决羁押制度的实体要件及功能 | 第88页 |
第三节 未决羁押的权力配置 | 第88-93页 |
一、决定权主体 | 第89-90页 |
二、执行权主体 | 第90-91页 |
三、救济权主体 | 第91-93页 |
第四节 未决羁押的审查程序 | 第93-96页 |
一、英国的未决羁押审查程序 | 第94页 |
二、美国的未决羁押审查程序 | 第94页 |
三、法国的未决羁押审查程序 | 第94-95页 |
四、德国的未决羁押审查程序 | 第95-96页 |
五、日本的未决羁押审查程序 | 第96页 |
六、意大利的未决羁押审查程序 | 第96页 |
第五节 未决羁押的期限 | 第96-100页 |
一、英国未决羁押的期限 | 第97页 |
二、美国未决羁押的期限 | 第97-98页 |
三、法国未决羁押的期限 | 第98页 |
四、德国未决羁押的期限 | 第98-99页 |
五、日本未决羁押的期限 | 第99页 |
六、意大利未决羁押的期限 | 第99-100页 |
第六节 未决羁押的解除 | 第100-105页 |
一、英国未决羁押的解除 | 第100页 |
二、美国未决羁押的解除 | 第100-101页 |
三、法国未决羁押的解除 | 第101-103页 |
四、德国未决羁押的解除 | 第103页 |
五、日本未决羁押的解除 | 第103-104页 |
六、意大利未决羁押的解除 | 第104-105页 |
第七节 被羁押者的权利 | 第105-114页 |
一、知悉权 | 第105-107页 |
二、律师帮助权 | 第107-109页 |
三、人道待遇权 | 第109-110页 |
四、获得救济权 | 第110-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缺陷与重构 | 第117-154页 |
第一节 我国未决羁押的制度缺陷 | 第117-130页 |
一、羁押独立性原则的缺失—制度附庸化、碎片化 | 第117-119页 |
二、羁押法定原则的缺失—羁押恣意化 | 第119-121页 |
三、司法审查原则缺失—程序行政化 | 第121-123页 |
四、羁押最后原则缺失—羁押常态化、工具化 | 第123-125页 |
五、羁押比例性原则缺失—羁押长期化 | 第125-128页 |
六、有效救济原则缺失—权利空洞化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我国未决羁押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30-141页 |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 第130-135页 |
二、法律体制的限制 | 第135-140页 |
三、制度环境等其他因素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建构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 | 第141-152页 |
一、确立羁押独立性原则 | 第142-143页 |
二、明确羁押法定原则 | 第143-146页 |
三、建立司法审查机制 | 第146-147页 |
四、倡立羁押最后原则 | 第147-149页 |
五、确立羁押比例性原则 | 第149-150页 |
六、确立并落实有效救济原则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4页 |
结论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0页 |
后记 | 第160-161页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