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法律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信用证欺诈的定义、制度原因及类型 | 第10-21页 |
| 一、信用证欺诈的定义 | 第10-11页 |
| 二、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制度原因 | 第11-16页 |
| (一) 信用证基本制度介绍 | 第11-12页 |
| (二) 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制度原因 | 第12-16页 |
| 三、信用证欺诈的类型 | 第16-21页 |
| (一) 受益人欺诈 | 第17-18页 |
| (二) 受益人与承运人共同欺诈 | 第18-19页 |
| (三) 申请人与受益人共同欺诈 | 第19-20页 |
| (四) 承运人欺诈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 | 第21-29页 |
| 一、欺诈例外原则与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关系 | 第21-25页 |
| (一) 各国对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的态度 | 第21-24页 |
| (二) 欺诈例外原则与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关系 | 第24-25页 |
| 二、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 | 第25-29页 |
| (一) 欺诈例外原则确立的正当性 | 第25页 |
| (二) 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欺诈例外原则的具体适用 | 第29-58页 |
| 一、可适用欺诈例外原则的情形 | 第29-33页 |
| (一) 信用证欺诈的认定 | 第29页 |
| (二) 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范围 | 第29-33页 |
| 二、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方式 | 第33-51页 |
| (一) 开证行拒付 | 第34-41页 |
| (二) 向法院申请禁令 | 第41-51页 |
| 三、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 第51-58页 |
| (一) 英美法上的善意第三人 | 第51页 |
| (二) 我国的规定 | 第51-52页 |
| (三) 善意第三人问题分析 | 第52-58页 |
| 第四章 我国关于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制度 | 第58-63页 |
| 一、我国关于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制度 | 第58-60页 |
| 二、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的不足与建议 | 第60-63页 |
| (一) 实体方面的问题 | 第60-61页 |
| (二) 程序方面的问题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