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汉代禳灾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绪言 | 第7-10页 |
二、儒学与禳灾起源 | 第10-13页 |
1、儒家神灵观念与禳灾起源 | 第10-11页 |
2、儒家自然崇拜观念与禳灾起源 | 第11-12页 |
3、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与禳灾起源 | 第12-13页 |
三、儒学与汉代禳灾措施 | 第13-44页 |
1、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与汉代禳灾措施 | 第13-25页 |
(1) 君主责己谴臣 | 第13-15页 |
(2) 策免(宰相)三公 | 第15-19页 |
(3) 因灾改元 | 第19-22页 |
(4) 出宫人 | 第22-25页 |
2、儒家仁政慎罚思想与汉代禳灾措施 | 第25-32页 |
(1) 敬德 | 第25-27页 |
(2) 大赦 | 第27-30页 |
(3) 录囚 | 第30-32页 |
(4) 缓刑 | 第32页 |
3、儒家任贤纳谏思想与汉代禳灾措施 | 第32-39页 |
(1) 选举贤良 | 第33-37页 |
(2) 纳谏求言、上封事 | 第37-39页 |
4、儒家礼仪思想与汉代禳灾措施 | 第39-44页 |
(1) 舞雩礼 | 第39-42页 |
(2) 止雨礼 | 第42页 |
(3) 日食礼 | 第42-43页 |
(4) 荒礼 | 第43-44页 |
四、儒学与汉代禳灾特征 | 第44-46页 |
1、神秘性与现实性共存 | 第44-45页 |
2、官方性与民间性相结合 | 第45-46页 |
3、功能性特征突显 | 第46页 |
五、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