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选题的原因、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二) 文章的研究方法 | 第8页 |
(三) 文章的基本框架 | 第8页 |
(四) 文章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8-10页 |
一、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 | 第10页 |
2. 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 第10-11页 |
3. 水平主义观点 | 第11页 |
4. 其它观点 | 第11-12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 现阶段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仍然适宜 | 第12页 |
2. 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不断下降 | 第12-13页 |
3. 我国不应当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13-14页 |
(三) 文献评价 | 第14-15页 |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 第15-18页 |
(一) 西方国家中介目标选择的演变历程 | 第15-16页 |
(二) 我国的具体实践 | 第16-17页 |
(三)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国际经验 | 第17-18页 |
三、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18-22页 |
(一) 变量的选择、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第18页 |
(二) 数据检验与分析 | 第18-19页 |
1. 平稳性检验 | 第18-19页 |
(三) 模型的说明及建立 | 第19-22页 |
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第19-20页 |
2. 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四、货币供应量的适用性评价 | 第22-29页 |
(一) 相关性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可测性分析 | 第23-25页 |
(三) 可控性分析 | 第25-29页 |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29-33页 |
(一) 结论 | 第29-30页 |
(二) 对策建议 | 第30-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