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拉曼光谱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11-25页 |
| ·拉曼散射基本要求 | 第11-17页 |
| ·拉曼散射与拉曼光谱的发展概要 | 第11页 |
| ·拉曼散射的经典解释 | 第11-12页 |
| ·拉曼散射的量子解释 | 第12-16页 |
| ·拉曼散射的特点 | 第16-17页 |
| ·共振拉曼光谱旧 | 第17-18页 |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18-23页 |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发现 | 第18页 |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物理增强机理 | 第18-20页 |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化学增强机理 | 第20-21页 |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应用 | 第21-23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第23-25页 |
| 2 理论计算方法简介 | 第25-39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从头算自洽场(ab initio SCF)方法 | 第25-27页 |
| ·电子相关问题 | 第27-29页 |
| ·物理图像 | 第27-28页 |
| ·电子相关能 | 第28页 |
|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CI) | 第28-29页 |
| ·密度泛函方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 第29-33页 |
| ·Hohenberg-Kohn(HK)定理 | 第29-30页 |
| ·Kohn-Sham(KS)方程 | 第30-31页 |
| ·含时密度泛函(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简介 | 第31-33页 |
| ·电荷跃迁密度和电荷差异密度 | 第33页 |
|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33-35页 |
| ·基组的选择 | 第35-36页 |
| ·量子化学计算软件简介 | 第36-39页 |
| ·GAUSSIAN称序 | 第36-37页 |
| ·Turbomole软件包 | 第37-38页 |
| ·ADF功能简介 | 第38-39页 |
| 3 吡啶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化学增强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39-71页 |
| ·研究进展 | 第39-40页 |
| ·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70页 |
| ·Pyridine-Ag_(4X)(X=L,S,V)复合物拉曼光谱的理论计算 | 第41-47页 |
| ·Pyridine-Ag_n(n=2-8)复合物拉曼光谱的理论计算 | 第47-58页 |
| ·Pyridine-Ag_(20)复合物拉曼光谱的理论计算 | 第5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4 罗丹明6G(R6G)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化学增强的理论计算 | 第71-85页 |
| ·背景介绍 | 第71-73页 |
| ·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页 |
| ·分子结构 | 第74-77页 |
| ·吸收光谱和荧光性质 | 第77-80页 |
| ·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5 4-氨基苯硫酚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化学增强的理论研究 | 第85-101页 |
| ·背景介绍 | 第85-87页 |
| ·计算方法 | 第87-88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88-99页 |
| ·几何结构和拉曼光谱 | 第88-92页 |
| ·电荷转移激发态和预共振拉曼光谱 | 第92-98页 |
| ·预共振拉曼光谱的Herzberg-Teller效应 | 第98-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4页 |
| 附录A Pyridine-Ag_(20)复合物以及R6G-Ag_2复合物的电荷差异密度图 | 第114-12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6-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