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叶黄素概述 | 第15-18页 |
1.1.1 叶黄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15-16页 |
1.1.2 叶黄素的应用价值 | 第16页 |
1.1.3 生物合成叶黄素及其他类胡萝卜素的途径 | 第16-18页 |
1.2 栅藻概述 | 第18页 |
1.3 国内外叶黄素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万寿菊生产叶黄素 | 第18-19页 |
1.3.2 微藻生产叶黄素 | 第19-20页 |
1.3.3 叶黄素的提取方法 | 第20-22页 |
1.3.4 叶黄素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本课题的意义和创新性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实验藻种 | 第25页 |
2.1.2 标准品 | 第25页 |
2.1.3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4 工艺流程 | 第28页 |
2.5 栅藻的培养方法 | 第28页 |
2.5.1 栅藻的纯化 | 第28页 |
2.5.2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5.3 静置培养 | 第28页 |
2.6 栅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28-30页 |
2.6.1 细胞密度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页 |
2.6.2 细胞干重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30页 |
2.7 叶黄素的提取 | 第30-31页 |
2.8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9 数据处理 | 第31-33页 |
第三章 HPLC测定叶黄素含量方法的建立 | 第33-39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原理和条件 | 第33页 |
3.3 不同流动相对色谱图的影响 | 第33-36页 |
3.4 优化后的色谱图分析 | 第36-37页 |
3.5 叶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3.6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控制营养条件提高栅藻生物量的研究 | 第39-51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2.1 营养方式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4.2.2 碳源种类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3 葡萄糖添加量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4.2.4 接种量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4.2.5 pH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4.2.6 优化后的混养与自养对比实验 | 第40-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4.3.1 营养方式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2 碳源种类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葡萄糖添加量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4 接种量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5 pH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6 优化后的混养与自养对比实验 | 第48-49页 |
4.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胁迫条件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1-61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5.2.1 氮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1页 |
5.2.2 磷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3 H_2O_2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2页 |
5.2.4 高温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2页 |
5.2.5 两步法培养栅藻生产叶黄素产量验证实验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5.3.1 氮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2 磷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3 H_2O_2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4 高温胁迫对栅藻生长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5 两步法培养产量验证实验 | 第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超声提取法提取叶黄素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61-69页 |
6.1 引言 | 第61页 |
6.2 单因素实验 | 第61-62页 |
6.2.1 提取剂的选择 | 第61页 |
6.2.2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6.2.3 超声时间的影响 | 第62页 |
6.2.4 料液比的影响 | 第62页 |
6.3 正交实验优化 | 第62页 |
6.4 验证实验 | 第62-63页 |
6.5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6.5.1 提取剂的选择 | 第63-65页 |
6.5.2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6.5.3 超声时间的影响 | 第66页 |
6.5.4 料液比的影响 | 第66-67页 |
6.5.5 正交实验优化 | 第67-68页 |
6.5.6 验证实验 | 第68页 |
6.6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