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现状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9-2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1节 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 病原菌的基础研究 | 第10-12页 |
·病原菌种及生理型 | 第10-11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11页 |
·病原菌DNA分析 | 第11-12页 |
2 致病机制 | 第12-13页 |
3 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 第13-15页 |
·棉花黄萎病的田间症状类型 | 第13页 |
·病害发生规律 | 第13-14页 |
·病害发展规律 | 第14-15页 |
4 抗黄萎病机制研究 | 第15页 |
5 常规防治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化学药物防治 | 第15-16页 |
·培育抗病品种 | 第16页 |
第2节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16-28页 |
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 | 第16-19页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 第16-17页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 | 第17-18页 |
·抗菌蛋白与植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 | 第18-19页 |
2 植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菌及其在生防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根际促生细菌与植物病害防治 | 第20-21页 |
·植物附生细菌与叶部病害防治 | 第21-22页 |
·植物内生细菌及其在生防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3 生防菌的促生机理 | 第23-28页 |
·竞争作用 | 第23-24页 |
·拮抗作用 | 第24-26页 |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 第26-28页 |
第2章 防治棉花黄萎病芽孢菌的筛选 | 第28-38页 |
第1节 棉花植株各部位细菌的分离 | 第28-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棉花各部位细菌的分离 | 第30页 |
·棉花各部位芽孢菌的分离 | 第30-34页 |
第2节 抗棉花黄萎病芽孢菌的筛选 | 第34-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 结果 | 第35-38页 |
第3章 拮抗菌LC105的初步鉴定与产抗菌蛋白条件的研究 | 第38-46页 |
第1节 菌种的初步鉴定 | 第38-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试验菌株 | 第38页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菌落特征 | 第40页 |
·菌体形态特征 | 第40页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40-41页 |
第2节 LC105产抗菌蛋白条件的研究 | 第41-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拮抗物质的粗提取和抗菌活性物质的测定 | 第4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抗菌物质性质的确定 | 第41-42页 |
·最佳硫酸铵饱和度的选择 | 第42页 |
·发酵时间对产抗菌蛋白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发酵温度对产抗菌蛋白的影响 | 第43页 |
·不同培养基对产抗菌蛋白的影响 | 第43-44页 |
·pH值对产抗菌蛋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46-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粗蛋白的提取及抗菌活性的检测 | 第46页 |
·抗菌蛋白的纯化 | 第46-47页 |
2 结果 | 第47-49页 |
·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 | 第47页 |
·Sephacryl-S100凝胶层析 | 第47-49页 |
·抗菌蛋白的各步纯化结果 | 第49页 |
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和讨论 | 第50-54页 |
1 结论 | 第50页 |
2 讨论 | 第50-54页 |
·本研究的应用意义 | 第50-52页 |
·研究的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