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完善城市化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10页 |
·探索可持续城市化研究方法,对沈阳、大连可持续城市化进行科学分析 | 第10页 |
·指导沈阳、大连城市化发展,从而带动区域发展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法 | 第13页 |
·比较法 | 第13页 |
·熵值法 | 第13-14页 |
·协调度 | 第14页 |
·论文思路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27页 |
·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化 | 第15-17页 |
·城市化的内涵 | 第15-16页 |
·可持续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16-17页 |
·城市化的演进规律 | 第17-20页 |
·城市化发展的聚集与扩散规律 | 第17-18页 |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 第18-19页 |
·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 第19-20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非均衡增长论 | 第22-23页 |
·生态学派理论 | 第23-24页 |
·城市可持续的理论 | 第24-25页 |
·协调发展的理论 | 第25-27页 |
3 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定及协调度研究 | 第27-35页 |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27-28页 |
·全面系统性原则 | 第27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27页 |
·层次性原则 | 第27页 |
·代表性原则 | 第27-28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28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28页 |
·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28-30页 |
·人口城市化评价指标选取 | 第29页 |
·经济城市化评价指标选取 | 第29页 |
·社会城市化评价指标选取 | 第29页 |
·地域城市化评价指标选取 | 第29-30页 |
·熵值法 | 第30-32页 |
·熵值法原理 | 第30-31页 |
·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31-32页 |
·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 第32-35页 |
·系统协调度 | 第32-33页 |
·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 | 第33-35页 |
4 辽宁省沈阳与大连城市化水平对比研究 | 第35-46页 |
·城市概况 | 第35-36页 |
·沈阳城市发展概况 | 第35-36页 |
·大连城市发展概况 | 第36页 |
·城市化综合水平计算与结果 | 第36-42页 |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 | 第36-38页 |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38-40页 |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结果 | 第40-42页 |
·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 | 第42-46页 |
·沈阳大连人口城市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 第42页 |
·沈阳大连经济城市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沈阳大连社会城市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沈阳大连地域城市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沈阳大连综合城市化水平对比 | 第45-46页 |
5 沈阳大连城市化协调发展度的对比研究 | 第46-55页 |
·协调度计算与结果 | 第46页 |
·每两个子系统协调度对比分析 | 第46-52页 |
·人口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协调度对比 | 第46-47页 |
·人口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协调度对比 | 第47-48页 |
·人口子系统与地域子系统协调度对比 | 第48-50页 |
·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协调度对比 | 第50页 |
·经济子系统与地域子系统协调度对比 | 第50-51页 |
·社会子系统与地域子系统协调度对比 | 第51-52页 |
·城市化复合系统协调度对比 | 第52-53页 |
·城市化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对比 | 第53-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研究方法科学系统,丰富了城市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第55页 |
·沈阳人口、经济城市化水平更高,而大连社会、地域城市化水平更高 | 第55页 |
·沈阳市城市化复合系统协调度高于大连市城市化复合系统协调度 | 第55-56页 |
·大连市可持续城市化水平高于沈阳市可持续城市化水平 | 第56页 |
·展望与建议 | 第56-58页 |
·大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以理性思维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 第56页 |
·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生产方式,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 第56-57页 |
·坚持以人为本,对城市进行科学的定位,发挥沈阳和大连两个大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