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1 引言 | 第17-31页 |
| ·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 ·绿色开采及复杂条件下滞留煤炭回收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1页 |
| ·绿色开采技术 | 第19页 |
| ·煤矿井下煤炭回收技术 | 第19-20页 |
|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 | 第20-21页 |
| ·高应力软碎煤岩区煤巷支护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8页 |
| ·国内外对支护机理的研究状况 | 第21-25页 |
| ·煤巷支护技术的概况及发展进程 | 第25-26页 |
| ·地质构造区煤巷支护现状 | 第26-28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 2 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第31-41页 |
| ·大断面废矸置换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因素 | 第31-34页 |
| ·围岩性质对煤巷变形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巷道断面对煤巷变形的影响 | 第32页 |
| ·地质构造对煤巷变形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复杂构造区大断面煤巷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 第34-38页 |
| ·褶曲孤岛开采区及空间交叉巷道围岩应力特征 | 第34-36页 |
| ·普通锚杆索和工字钢支护特征 | 第36-38页 |
| ·新三矿置换巷道围岩位移—应力场特征及其对支护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本章总结 | 第39-41页 |
| 3 高预应力锚索桁架系统作用机理及围岩控制研究 | 第41-55页 |
| ·高预应力锚索桁架联合支护原理 | 第41-42页 |
| ·锚索桁架支护系统 | 第41页 |
| ·锚索桁架系统的优越性 | 第41-42页 |
| ·锚索桁架系统作用机理的力学分析 | 第42-51页 |
| ·顶板锚索桁架力学分析 | 第42-48页 |
| ·帮锚索桁架力学分析 | 第48-51页 |
| ·锚索桁架系统与单体锚索支护应力场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 ·数值模拟及运算 | 第51页 |
| ·锚索桁架系统与单体锚索支护效果对比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4 废矸置换巷道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 第55-79页 |
| ·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主要参数的数值模拟 | 第55-65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和模拟 | 第55页 |
| ·数值模拟方案及计算流程 | 第55-65页 |
| ·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其余参数的确定 | 第65-74页 |
| ·锚索桁架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1页 |
| ·锚杆参数确定 | 第71-74页 |
| ·单体锚索参数的确定 | 第74页 |
| ·高应力构造区大断面废矸置换巷支护效果优化 | 第74-78页 |
| ·废矸置换巷道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支护效果的模拟分析 | 第74-75页 |
| ·空间交叉巷道加强支护方案效果分析 | 第75-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5 废矸置换开采工艺及参数研究 | 第79-93页 |
| ·新三矿生产地质条件 | 第79-82页 |
| ·2#煤系软弱地层和褶曲断层地质条件 | 第79-80页 |
| ·褶曲断层区和空巷交叉条件下大断面巷道特性 | 第80-81页 |
| ·井下废矸生产现状 | 第81-82页 |
| ·废矸置换开采系统设计 | 第82-87页 |
| ·废矸置换开采系统巷道布置 | 第82-84页 |
| ·废矸运输方案确定 | 第84-86页 |
| ·废矸仓的设计 | 第86-87页 |
| ·废矸置换开采工艺及流程 | 第87-88页 |
| ·废矸置换系统设备选型配套 | 第88-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6 废矸置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 | 第93-103页 |
| ·废矸抛掷运动力学模型及其关键技术参数 | 第93-95页 |
| ·废矸抛掷机抛掷工艺 | 第95-96页 |
| ·废矸置换煤巷联合控制的支护方案 | 第96-99页 |
| ·高支承应力褶曲断层区正常条件下支护方案 | 第96-97页 |
| ·空间交叉巷道与断层破碎带支护方案 | 第97-99页 |
| ·置换开采现场应用效果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3-10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页 |
| 著作 | 第113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13页 |
| 主要获奖 | 第113-115页 |
| 附录A 巷道断面特征及支护形式表 | 第115-117页 |
| 附录B 废矸置换系统施工图 | 第117-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