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7页 |
| 前言 | 第17-23页 |
|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关于火山熔岩微观结构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关于火山碎屑显微结构的研究 | 第19-20页 |
|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第20-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关于腾冲火山熔岩的研究 | 第21页 |
| ·关于龙岗南龙湾火山碎屑的研究 | 第21页 |
| ·关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空降碎屑的研究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第一篇 火山熔岩研究 | 第23-82页 |
| 1 腾冲火山区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23-39页 |
| ·腾冲火山区地质背景 | 第23-28页 |
| ·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 | 第23-25页 |
| ·区内主要断裂 | 第25页 |
| ·腾冲火山区地震特征和岩浆囊深度 | 第25-27页 |
| ·腾冲火山区火山分布及分期 | 第27-28页 |
| ·全新世火山及样品采集 | 第28-37页 |
| ·黑空山火山 | 第29-33页 |
| ·马鞍山火山 | 第33-35页 |
| ·打莺山火山 | 第35-37页 |
| ·熔岩样品处理 | 第37-39页 |
| 2 腾冲黑空山熔岩显微构造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研究 | 第39-58页 |
| ·黑空山熔岩的化学成分 | 第39-42页 |
| ·黑空山熔岩的显微结构特征及斑晶矿物成分 | 第42-49页 |
| ·斜长石斑晶大小分布(CSD)特征 | 第49-57页 |
| ·CSD理论 | 第49-51页 |
| ·CSD测量方法 | 第51-52页 |
| ·CSD分析结果 | 第52-55页 |
| ·CSD结果讨论 | 第55-57页 |
| ·岩浆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初步讨论 | 第57-58页 |
| 3 腾冲黑空山、马鞍山和打莺山火山熔岩特征对比研究 | 第58-68页 |
| ·熔岩和斑晶成分的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 ·粗安岩显微结构特征对比 | 第61-64页 |
| ·马鞍山熔岩显微结构特征 | 第61-62页 |
| ·打莺山熔岩显微结构特征 | 第62页 |
| ·黑空山、马鞍山和打莺山粗安岩显微结构特征的差异 | 第62-64页 |
| ·斜长石微斑晶晶体大小分布(CSD)特征的对比 | 第64-66页 |
| ·岩浆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讨论 | 第66-68页 |
| 4 腾冲黑空山粗安岩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包体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 | 第68-82页 |
| ·包体的基本特征 | 第68-70页 |
| ·寄主熔岩斑晶、包体和基质的化学成分 | 第70-77页 |
| ·寄主熔岩斑晶和包体矿物的化学成分对比 | 第70-75页 |
| ·玻璃基质的成分 | 第75-77页 |
| ·包体平衡温度、压力的计算 | 第77-78页 |
| ·讨论 | 第78-80页 |
| ·黑空山包体的来源 | 第78-79页 |
| ·包体的成因及岩浆演化特征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第二篇 火山碎屑研究 | 第82-109页 |
| 5 吉林省龙岗火山群南龙湾第四纪火山碎屑颗粒特征研究 | 第82-96页 |
| ·龙岗火山群 | 第82-84页 |
| ·构造背景简介 | 第82页 |
| ·龙岗火山群分布 | 第82-84页 |
| ·南龙湾火山及采样概况 | 第84-85页 |
| ·碎屑颗粒的显微形貌特征 | 第85-88页 |
| ·碎屑颗粒的粒度分析 | 第88-90页 |
| ·碎屑粒度筛分 | 第88页 |
| ·碎屑粒度分布分析 | 第88-89页 |
| ·碎屑粒度分形分析 | 第89-90页 |
| ·碎屑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及能谱分析 | 第90-95页 |
| ·SEM分析 | 第90-94页 |
| ·EDS分析 | 第94-95页 |
| ·结论 | 第95-96页 |
| 6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空降浮岩碎屑的形貌特征分析 | 第96-109页 |
| ·长白山天池火山简介 | 第97-100页 |
| ·构造背景 | 第97-98页 |
| ·天池火山喷发时序 | 第98页 |
| ·空降碎屑分布 | 第98-100页 |
| ·采样概况 | 第100页 |
| ·碎屑形貌的特征分析 | 第100-102页 |
| ·碎屑粒度筛分 | 第100-101页 |
| ·碎屑图像的获取 | 第101-102页 |
| ·碎屑形貌参数计算 | 第102页 |
| ·形貌参数讨论 | 第102-105页 |
| ·颗粒形态对最终沉降速度和扩散范围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 ·碎屑对最终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碎屑形貌对扩散范围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 结束语 | 第109-113页 |
|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3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9-111页 |
| ·腾冲火山熔岩研究结果 | 第109-110页 |
| ·龙岗南龙湾火山碎屑研究结果 | 第110-111页 |
|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空降碎屑研究结果 | 第111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 ·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2-125页 |
| 附录Ⅰ 黑空山熔岩中斑晶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125-134页 |
| 附录Ⅱ 马鞍山熔岩中斑晶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134-137页 |
| 附录Ⅲ 打莺山熔岩中斑晶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