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9页 | 
| 1 绪论 | 第19-42页 | 
| ·选题和意义 | 第19-20页 | 
| ·关于选题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20-25页 | 
| ·学科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 ·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背景 | 第22页 | 
| ·宏观政策背景 | 第22-24页 |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24-25页 | 
| ·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25-36页 | 
| ·西南地区范围的界定 | 第25-26页 | 
| ·研究区域的界定 | 第26-27页 | 
| ·研究区域七大流域范围划分研究 | 第27-36页 | 
| ·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 | 第36页 | 
| ·研究框架设计 | 第36-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6-37页 | 
| ·研究思路 | 第37页 | 
|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 第39页 |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2 流域资源环境评价和承载力研究综述 | 第42-67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对于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 第42-45页 | 
| ·“流域” | 第42-43页 | 
| ·“资源” | 第43页 | 
| ·“环境” | 第43-44页 | 
| ·“资源环境评价” | 第44-45页 | 
| ·“资源环境承载力” | 第45页 | 
| ·“可持续发展” | 第45页 | 
|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第45-48页 | 
|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 | 第48-49页 | 
| ·系统论 | 第48页 | 
| ·协同论 | 第48-49页 | 
| ·自组织理论 | 第49页 | 
| ·人地系统理论 | 第49页 | 
|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49-52页 | 
| ·麦克哈格的因素叠置法 | 第49-50页 | 
| ·Sidle Pearce and O’Loughlin 的线性评价法 | 第50-51页 | 
| ·适宜性评价方法简评 | 第51-52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8页 | 
| ·国外主要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 ·国内主要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7页 | 
| ·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简评 | 第57-58页 | 
| ·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 第58-65页 | 
| ·资源承载力 | 第59-60页 | 
| ·环境承载力 | 第60-61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61-62页 | 
| ·区域综合承载力 | 第62-64页 | 
| ·国内外承载力研究简评 | 第64-65页 | 
| ·综合评价的方法论研究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3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分析 | 第67-84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构成和相互关系 | 第67-70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的系统特征 | 第70-74页 | 
| ·系统一般性特征 | 第70-71页 | 
| ·系统特殊性特征 | 第71-74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的结构及层次 | 第74-75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功能 | 第75-76页 | 
| ·系统的一般性功能 | 第75页 | 
| ·系统的特殊性功能 | 第75-76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评价和承载力模型 | 第76-83页 | 
| ·流域资源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 | 第77页 | 
| ·流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 第77-82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模型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4 西南地区流域资源环境系统适宜性评价 | 第84-96页 | 
| ·引言 | 第84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适宜性评价的目标 | 第84-85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 第85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85-87页 | 
| ·一般性指标 | 第85页 | 
| ·特殊性指标 | 第85-86页 | 
| ·指标体系 | 第86-87页 | 
| ·原始数据来源 | 第87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适宜性评价分析 | 第87-95页 | 
| ·高程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 ·≥10℃积温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88-89页 | 
| ·土地利用类型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89页 | 
| ·土壤侵蚀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 ·坡度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90-91页 | 
| ·地貌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91页 | 
| ·泥石流、滑坡坍塌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 ·岩溶现象对人类居住地适宜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 ·各资源环境因素对西南地区流域居住适宜性的综合影响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5 西南地区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 第96-138页 | 
| ·引言 | 第96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方法步骤 | 第96-97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方法 | 第96-97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步骤 | 第97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7-13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97-99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相关指标选择 | 第99-120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120-123页 | 
| ·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处理 | 第123-134页 | 
| ·西南地区流域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134-135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35-137页 | 
| ·评价结果 | 第135-1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136-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 6 西南地区流域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研究 | 第138-166页 | 
| ·引言 | 第138页 | 
| ·西南地区流域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138-145页 | 
| ·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 | 第138-139页 | 
| ·西南地区流域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分析 | 第139-145页 | 
| ·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145-164页 | 
| ·重点区域的总体评价 | 第145-151页 | 
| ·重点区域的人口增长趋势 | 第151-157页 | 
| ·基于耕地资源的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157-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 7 对策与建议 | 第166-171页 | 
| ·引言 | 第166页 | 
| ·资源环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166-167页 | 
| ·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 第167-170页 | 
| ·科技与人口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170-171页 | 
| 8 结论 | 第171-174页 | 
| 致谢 | 第174-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5-179页 | 
| 附录 | 第179-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