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写词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 1 兰科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影响兰花遗传转化研究的因素 | 第16-18页 |
| 2 石斛兰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石斛兰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18-21页 |
| ·石斛兰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21-22页 |
| ·石斛兰离体开花的研究 | 第22-23页 |
| ·石斛兰生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3 ACS基因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 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石斛兰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6-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外植体的消毒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7页 |
| ·培养条件 | 第27-28页 |
| ·移栽基质的筛选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 第28-29页 |
| ·原球茎的诱导 | 第29页 |
| ·原球茎的增殖和分化 | 第29-30页 |
| ·小苗的壮苗和生根培养 | 第30-32页 |
| ·不同移栽基质对石斛兰移栽成活的影响 | 第32页 |
| 3 讨论 | 第32-35页 |
| ·石斛兰高效再生体系建立是遗传转化的基础 | 第32-33页 |
| ·光照促进石斛兰种子萌发 | 第33页 |
| ·NAA提高原球茎诱导率 | 第33页 |
| ·石斛兰壮苗生根的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 ·湿度、移栽基质蓄水能力与石斛兰苗移栽成活呈一定关系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石斛兰受体系统的建立及其优化 | 第35-5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方法 | 第35-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 ·不同外源激素6-BA和NAA对受体系统建立的影响 | 第37-39页 |
| ·糖类型及糖浓度对其影响 | 第39-40页 |
| ·pH值的确定 | 第40-41页 |
| ·琼脂浓度筛选 | 第41页 |
| ·天然附加物对其影响 | 第41-42页 |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42-43页 |
|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44页 |
| ·石斛兰原球茎受体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44-47页 |
| ·甘露醇和山梨醇对石斛兰原球茎受体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基因型受体系统生长的差异 | 第48-49页 |
| 3 讨论 | 第49-52页 |
| ·受体系统的选择是高效遗传转化的关键 | 第49页 |
| ·6-BA和NAA共同调控石斛兰原球茎受体生长 | 第49页 |
| ·代谢途径影响石斛兰原球茎生长 | 第49-50页 |
| ·石斛兰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培养条件 | 第50-51页 |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51页 |
| ·不同基因型决定原球茎受体生长形式不同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转化石斛兰 | 第52-6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方法 | 第52-54页 |
| ·GUS组织化学法检测 | 第54-5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 ·共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55页 |
| ·农杆菌重悬液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农杆菌重悬液中白糖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7页 |
| ·受体前高渗处理的试剂种类和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7-58页 |
| ·高渗处理时间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共培养培养基pH值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9页 |
| ·共培养温度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60页 |
| ·预培养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60-61页 |
| ·不同基因型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 第61页 |
| 3 讨论 | 第61-65页 |
| ·糖提高石斛兰原球茎的转化效率 | 第61-62页 |
| ·外植体生理状态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 第62-63页 |
| ·时间的确定是石斛兰原球茎转化效率提高的关键 | 第63页 |
| ·共培养温度和pH作为转化效率提高的活化剂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抗性原球茎的筛选和植株再生及其检测 | 第65-7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 ·材料 | 第65页 |
| ·方法 | 第65-6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 ·不同筛选方法对抗性原球茎筛选的影响 | 第68-69页 |
| ·不同处理方式对石斛兰抗性原球茎筛选的影响 | 第69-70页 |
| ·抗性原球茎的增殖培养 | 第70-71页 |
| ·抗性原球茎的分化培养 | 第71页 |
| ·生根培养 | 第71-72页 |
|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学初步观察 | 第72-73页 |
| ·抗性原球茎和再生植株的检测 | 第73-74页 |
| ·石蜡切片观察 | 第73页 |
| ·GUS组织化学法检测 | 第73-74页 |
|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74页 |
| 3 讨论 | 第74-78页 |
| ·筛选方法和筛选时期的选择 | 第74-75页 |
| ·抗性原球茎的再生源 | 第75页 |
| ·抗性原球茎和再生植株GUS嵌合表达及其纯化 | 第75-76页 |
| ·转基因再生植株表达或不表达GUS | 第76页 |
| ·转化体中的白化和黄化现象 | 第76页 |
| ·石斛兰基因组中的非特异性PCR扩增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石斛兰离体开花的初步研究 | 第78-8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 ·材料 | 第78页 |
| ·方法 | 第78-79页 |
| ·培养条件 | 第79页 |
| ·数据分析 | 第7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1页 |
| ·不同处理组合石斛兰开花诱导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 ·营养条件对石斛兰开花影响 | 第80-81页 |
| 3 讨论 | 第81-83页 |
| ·6-BA促进石斛兰花芽形成 | 第81-82页 |
| ·C/N调控石斛兰离体开花 | 第82页 |
| ·畸形花及叶芽现象 | 第82-83页 |
| 第七章 小结 | 第83-88页 |
| 1 石斛兰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建立 | 第83页 |
| 2 石斛兰受体系统的建立及其优化 | 第83-84页 |
| 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石斛兰原球茎转化体系的确立 | 第84-85页 |
| 4 抗性原球茎的筛选及再生 | 第85页 |
| 5 转基因检测 | 第85-86页 |
| 6 石斛兰试管苗离体开花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 附录I 培养基配方 | 第97-98页 |
| 附录II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98-110页 |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