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主要创新点和待研究的问题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31页 |
·能源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 | 第19-20页 |
·资源不足与技术进步 | 第20-22页 |
·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结构因素主导型 | 第22-23页 |
·技术因素主导型 | 第23-25页 |
·能源与经济增长研究方法综述 | 第25-27页 |
·计量研究方法 | 第25页 |
·投入产出法 | 第25-26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第26页 |
·定性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其它研究方法 | 第27页 |
·文献评述 | 第27-31页 |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理论与模型 | 第31-43页 |
·能源经济理论概述 | 第31-37页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1-32页 |
·能源经济增长理论 | 第32-35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35-37页 |
·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 | 第37-41页 |
·能源约束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第37-39页 |
·能源约束下的“干中学”经济增长模型 | 第39-41页 |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 | 第41-43页 |
·能源消费系数 | 第41-42页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总体分析 | 第43-54页 |
·中国能源消费的总体状况 | 第43-46页 |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 | 第43-44页 |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 | 第44-45页 |
·经济增长与人均能源消费量 | 第45-46页 |
·行业结构与能源消费 | 第46-50页 |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弹性 | 第50-51页 |
·能源效率的国际水平比较 | 第51-54页 |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因果关系研究 | 第54-63页 |
·研究综述 | 第54-55页 |
·研究方法 | 第55-57页 |
·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 第55页 |
·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 第55-57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数据来源与分析 | 第57-58页 |
·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58页 |
·因果关系检验 | 第58-59页 |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59页 |
·门限协整模型估计和检验 | 第59-61页 |
·总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面板分析 | 第63-77页 |
·计量模型 | 第63-64页 |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 第64-67页 |
·模型设定及其经济意义 | 第64-66页 |
·空间相关性检验与模型选择 | 第66页 |
·参数估计 | 第66-67页 |
·实证分析 | 第67-77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 | 第67-68页 |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68-69页 |
·面板协整检验 | 第69页 |
·因果关系检验 | 第69-70页 |
·模型检验与估计 | 第70-71页 |
·经济空间权重的确定 | 第71-72页 |
·空间面板实证分析 | 第72-75页 |
·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第七章 能源消费强度区域差异分析 | 第77-89页 |
·研究思路 | 第77-79页 |
·中国能源消费的总体区域差异 | 第79-83页 |
·数据及方法 | 第79-81页 |
·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解析 | 第81-83页 |
·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87页 |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第83-84页 |
·地区工业结构 | 第84-85页 |
·回归分析 | 第85-87页 |
·本章结语 | 第87-89页 |
第八章 能源消费强度实证分析 | 第89-97页 |
·研究方法 | 第89-90页 |
·实证研究 | 第90-96页 |
·数据选择 | 第90-92页 |
·行业角度的工业能源消费分解 | 第92-93页 |
·地区角度的总能源消费分解 | 第93-96页 |
·本章总结 | 第96-97页 |
第九章 工业结构变化对能源耗变化影响 | 第97-105页 |
·结构分解技术 | 第97-99页 |
·数据和结果 | 第99-103页 |
·结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十章 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途径 | 第105-1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05-106页 |
·数据分析 | 第106-108页 |
·2010年能源消费预测 | 第108-110页 |
·2010年GDP和最终产品构成 | 第110-111页 |
·计算结果 | 第111-118页 |
第十一章 中国能源发展具体措施 | 第118-134页 |
·节能优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118-120页 |
·节能的必要性 | 第118-119页 |
·节能的措施 | 第119-120页 |
·调整能源结构 | 第120-124页 |
·依托煤炭资源调整煤炭内部结构 | 第121页 |
·加大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力度 | 第121-122页 |
·大力开发水能核能 | 第122-123页 |
·从战略高度扶持新能源 | 第123-124页 |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 第124-127页 |
·增加投入,推进洁净煤技术 | 第124-125页 |
·增加投入,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力度 | 第125-126页 |
·增加投入,研究新一代裂变能利用技术 | 第126-127页 |
·设立风险基金,加大基础性勘探投入 | 第127页 |
·进一步完善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127页 |
·建立能源产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能源科技开发研究的良好环境 | 第127页 |
·加快能源工业体制改革 | 第127-131页 |
·煤炭工业体制改革 | 第127-129页 |
·石油天然气工业体制改革 | 第129-130页 |
·电力行业体制改革 | 第130-131页 |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 第131-132页 |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源政策与法规制定和落实 | 第132-134页 |
第十二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34-138页 |
·研究结论 | 第134-135页 |
·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