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目录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20页 |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临床应用方面研究中医药治疗SLE | 第20页 |
·中医药治疗SLE对细胞因子影响方面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中医药治疗SLE对免疫细胞和抗体影响方面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中医药治疗SLE对细胞凋亡影响方面的研究 | 第22页 |
·中医药治疗SLE对性激素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影响方面的研究 | 第22-23页 |
2 我科对SLE的研究 | 第23页 |
3 西医从基因芯片和蛋白质组学方面对SLE的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4 MRL/LPR狼疮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第25-28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8-4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8-31页 |
·试验动物 | 第28页 |
·治疗药物 | 第28页 |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实验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0-3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1-41页 |
·动物分组与用药方法 | 第31-32页 |
·取血清 | 第32页 |
·取脾的淋巴细胞 | 第32页 |
·取骨髓细胞 | 第32-33页 |
·核蛋白质提取 | 第33-34页 |
·SELDI蛋白质检测 | 第34-35页 |
·SELDI质谱仪参数设置及原始数据采集 | 第35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蛋白质的对比分析方法 | 第36-41页 |
第三部分 骨髓核蛋白质的结果 | 第41-53页 |
1 对照组与西药组比较 | 第41-46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41-44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西药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44-46页 |
2 对照组与中西药组比较 | 第46-48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47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中西药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47-48页 |
3 对照组/西药组与对照组/中西药组相比较 | 第48-50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48-49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49-50页 |
4 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比较 | 第50-51页 |
5 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 | 第51页 |
6 中药组和中西药组比较 | 第51页 |
7 对照组与中药组相比较 | 第51-53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2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中药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2-53页 |
第四部分 脾细胞核蛋白质结果 | 第53-66页 |
1 对照组与西药组比较 | 第53-55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3-54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西药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4-55页 |
2 对照组与中西药组比较 | 第55-57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荷比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6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中西药组荷比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6-57页 |
3 对照组/西药组与对照组/中西药组的比较 | 第57-61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7-59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59-61页 |
4 中西药组和西药组比较 | 第61-62页 |
5 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 | 第62页 |
6 中药组和中西药组比较 | 第62页 |
7 对照组与中药组相比较 | 第62-66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对照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质 | 第63-64页 |
·有统计学意义的中药组蛋白质峰值及相应的蛋白 | 第64-66页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66-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1 结论 | 第74-75页 |
2 创新之处 | 第75页 |
3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附录 | 第84-100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