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肺胀病证治规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肺胀病古今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一、古代医家对肺胀的认识 | 第11-16页 |
| (一)肺胀病名 | 第11-12页 |
| (二)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 1.肺虚感邪 | 第12页 |
| 2.水停痰凝 | 第12-13页 |
| 3.痰挟瘀血 | 第13页 |
| 4.气机滞塞 | 第13页 |
| 5.他脏及肺 | 第13-14页 |
| (三)肺胀论治 | 第14-16页 |
| 1.汉代医家肺胀论治 | 第14页 |
| 2.晋隋唐医家肺胀论治 | 第14-15页 |
| 3.宋金元医家肺胀论治 | 第15页 |
| 4.明清医家肺胀论治 | 第15-16页 |
| 二、现代医家对肺胀的认识 | 第16-22页 |
| (一)病因病机 | 第16-18页 |
| 1.痰瘀伏肺 | 第16-17页 |
| 2.本虚标实 | 第17-18页 |
| 3.痰浊阻肺 | 第18页 |
| 4.痰热壅肺 | 第18页 |
| 5.痰浊闭窍 | 第18页 |
| (二)肺胀论治 | 第18-22页 |
| 1.分证论治法 | 第18-19页 |
| 2.益气化痰活血法 | 第19-20页 |
| 3.清热化痰法 | 第20-21页 |
| 4.化痰祛瘀法 | 第21页 |
| 5.化痰祛瘀,醒神开窍法 | 第21-22页 |
| 6.通腑泻浊法 | 第22页 |
| 7.活血化瘀法 | 第22页 |
| 三、肺胀医案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 肺胀病古今医案研究 | 第24-45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4-26页 |
| (一)涉及文献 | 第24-25页 |
| (二)涉及医家 | 第25-26页 |
| 二、医案选择标准 | 第26页 |
| (一)肺胀诊断标准 | 第26页 |
| (二)纳入医案标准 | 第26页 |
| (三)排除医案标准 | 第2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 (一)统计学依据 | 第26-27页 |
| 1.频数分析统计方法 | 第26页 |
| 2.因子分析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 3.快速聚类分析统计方法 | 第27页 |
| (二)数据规范化 | 第27-28页 |
| (三)建立Access数据库 | 第28-29页 |
| 1.数据录入 | 第28页 |
| 2.数据库合库 | 第28-29页 |
| 3.数据库修改 | 第29页 |
| 4.数据库目测 | 第29页 |
| 5.数据库锁定 | 第29页 |
| (四)统计分析软件 | 第29页 |
| (五)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四、结果分析 | 第31-45页 |
| (一)肺胀患者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 1.肺胀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第31页 |
| 2.肺胀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第31页 |
| 3.肺胀患者发病季节分布情况 | 第31页 |
| 4.肺胀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 (二)肺胀患者发病或诱发原因 | 第32页 |
| (三)肺胀患者症状、体征、用药频数分布 | 第32-36页 |
| 1.肺胀患者主要症状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 2.肺胀患者一般症状分布情况 | 第33页 |
| 3.肺胀患者舌色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 4.肺胀患者舌苔分布情况 | 第34页 |
| 5.肺胀患者脉象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 6.肺胀患者用药功效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 (四)高频数症状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36-39页 |
| 1.高频数症状聚类分析 | 第36-38页 |
| 2.高频数症状因子分析 | 第38-39页 |
| (五)高频数药物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39-45页 |
| 1.高频数药物聚类分析 | 第40-43页 |
| 2.高频数药物因子分析 | 第43-45页 |
| 肺胀病证治规律与理论探讨 | 第45-69页 |
| 一、肺胀病病因病机特点 | 第45-55页 |
| (一)肺胀病的发病原因 | 第45-51页 |
| 1.感受外邪 | 第45-47页 |
| 2.饮食因素 | 第47页 |
| 3.情志失调 | 第47-48页 |
| 4.劳倦内伤 | 第48-49页 |
| 5.正气亏虚 | 第49-50页 |
| 6.痰饮瘀血 | 第50-51页 |
| (二)肺胀病的病机特点 | 第51-55页 |
| 1.从脏腑病机探讨肺胀病病变机制 | 第51-53页 |
| ·寒饮相搏于肺 | 第51-52页 |
| ·痰热相搏于肺 | 第52页 |
| ·肺脾肾气虚损 | 第52-53页 |
| 2.从气血津液病机探讨肺胀病病变机制 | 第53-55页 |
| ·气机滞塞、上逆 | 第53页 |
| ·痰饮与瘀血交阻 | 第53-55页 |
| 二、综合各家统一肺胀病临证思路 | 第55-58页 |
| (一)抓住主症 | 第55-57页 |
| 1.咳嗽 | 第55-56页 |
| 2.喘息 | 第56页 |
| 3.咯痰 | 第56-57页 |
| 4.胸部不适 | 第57页 |
| (二)确定病位 | 第57-58页 |
| (三)确定病性 | 第58页 |
| (四)分清急慢 | 第58页 |
| 三、对肺胀病证候类型、证候特征及转归的认识 | 第58-61页 |
| (一)外寒内饮证 | 第58-59页 |
| (二)痰热郁肺证 | 第59页 |
| (三)痰瘀阻肺证 | 第59-60页 |
| (四)肺肾气虚证 | 第60页 |
| (五)阳虚水泛证 | 第60页 |
| (六)痰浊壅肺证 | 第60-61页 |
| 四、肺胀病宜多元论治 | 第61-69页 |
| (一)总体把握肺胀治疗原则 | 第61-63页 |
| 1.分期论治,勿忘季节 | 第61-62页 |
| 2.顺其生机,因势利导 | 第62-63页 |
| (二)标本兼治,化痰祛瘀贯穿始终 | 第63-64页 |
| (三)肺胀病脏腑论治体会 | 第64-66页 |
| 1.治病求于本,重在补益肺脾肾 | 第64-65页 |
| 2.从脾胃论治 | 第65页 |
| 3.须重视疏肝解郁调情志 | 第65-66页 |
| (四)酸收敛胀法 | 第66-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