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概念阐述 | 第9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相关研究分析 | 第10-11页 |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情况分析 | 第13-24页 |
第一节 中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的历史 | 第13-15页 |
一 解放前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 | 第13页 |
二 1949—1992年间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中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的现状及分析 | 第15-20页 |
一 1992—2002年间的中国图书版权贸易 | 第15-16页 |
二 近几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情况总分析 | 第16-18页 |
三 中美双边图书版权贸易情况分析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外研社与苏少社 | 第20-24页 |
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第20-21页 |
二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 第21-22页 |
三 两家出版社的成功经验总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问题 | 第24-35页 |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图书版权贸易的诸多不适应 | 第24-28页 |
一 著作的内容风格和制作形式上的不适应 | 第24-26页 |
二 相关法律不完善和版权代理业务发展缓慢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出版社“向外走”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 第28-30页 |
一 图书内容重复输出现象严重 | 第29页 |
二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相关文化产业体制建设滞后 | 第30-32页 |
一 资金缺乏 | 第30页 |
二 我国政府现有的政策支持 | 第30-32页 |
第四节 缺乏人才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加大我国图书对外版权贸易输出力度的对策研究 | 第35-63页 |
第一节 调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与国际相关标准的不适应性 | 第35-44页 |
一 以中国元素介入国际出版 | 第35-40页 |
二 加强版权贸易法制建设,提高版权保护制度的水平 | 第40-42页 |
三 调整版权代理行业结构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培育出版社成为“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 第44-52页 |
一 提高出版社的专业领域水准,建立自身的出版方向和定位 | 第44-45页 |
二 运用营销运作手段,增强宣传促销意识 | 第45-47页 |
三 培育合作伙伴 | 第47-49页 |
四 完善出版社的网站建设 | 第49-52页 |
第三节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相关文化体制改革进度 | 第52-58页 |
一 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 第52-53页 |
二 参照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完善中国政府的管理制度 | 第53-56页 |
三 妥善处理矛盾,稳定推进出版集团上市 | 第56-58页 |
第四节 加强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 | 第58-61页 |
一 通过高校教育培养人才 | 第59页 |
二 明确海外汉学界是中国图书最重要的翻译资源 | 第59-60页 |
三 引进人才,用母语国家的人来翻译 | 第60页 |
四 建立和海外翻译界的信息双向流通机制与双向选择机制 | 第60-61页 |
第五节 抓住举办世界性活动的机遇,加快版权输出的步伐 | 第61-63页 |
一 利用奥运会契机,给“汉语热”再加温 | 第61-62页 |
二 依据火炬传递流程,加强宣传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出版相关图书 | 第62-63页 |
附录一 (参考书目) | 第63-65页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