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吸附—再生工艺及其建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我国主要水体的水质与污染状况第12-14页
     ·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第12页
     ·淡水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第12页
     ·地下水水质状况第12-13页
     ·近海海域的水质状况第13页
     ·我国的水污染现状第13页
     ·我国污水处理厂现状第13-14页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第14-19页
     ·选题的目的、意义第14-15页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第15-19页
第二章 生物絮凝原理与ASM活性污泥模型第19-24页
   ·生物絮凝第19-21页
     ·生物絮凝工艺提出第19-20页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运行机理第20-21页
   ·ASM活性污泥模型第21-24页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过程第21-22页
     ·模型的益处第22-24页
第三章 实验装置的维护运行与活性污泥吸附效果分析第24-36页
   ·试验流程与装置第24-25页
     ·试验流程第24页
     ·试验装置第24-25页
   ·试验污水水质和水量第25-26页
   ·实验设备及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第26-27页
   ·实验设备的维护运行与常规监测第27-29页
   ·活性污泥的吸附效果分析第29-36页
     ·实验方法第29-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33页
     ·小结第33-34页
     ·关于钟虫的实验第34-36页
第四章 吸附——再生工艺的数学建模第36-69页
   ·假设第36页
   ·模型符号第36页
   ·图示流程与物料衡算第36-47页
     ·吸附+沉淀段第39-43页
       ·模型研发的基本假设第39页
       ·模型组分第39-43页
     ·再生段第43-47页
       ·数学模型的组分第43-44页
       ·模型中的反应过程第44-47页
   ·废水特性和参数值估计第47-55页
     ·废水特性和化学计量系数的估计第47-49页
     ·动力学参数的估计第49-51页
     ·典型参数值第51-53页
     ·默认值第53-55页
   ·对模型公式的整理与编辑第55-63页
     ·模型公式整理第55-56页
     ·框图第56-59页
     ·程序编辑第59-63页
   ·模型的验证第63-69页
     ·模型的约束条件第63页
     ·验证的主要内容第63页
     ·需测定的指标第63页
     ·测定方法第63-65页
     ·测定步骤第65页
     ·实验数据第65-66页
     ·数据处理结果与误差分析第66-69页
       ·数据处理结果第66-67页
       ·误差分析第67-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9-74页
   ·主要结论第69页
     ·关于活性污泥吸附第69页
     ·关于模型第69页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第69-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子、重子和轻核(氘,氦-3)的产生:RHIC能区金金对撞试验中对系统freeze-out动力学以及高动量部分子性质和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