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再生工艺及其建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我国主要水体的水质与污染状况 | 第12-14页 |
·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 | 第12页 |
·淡水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 | 第12页 |
·地下水水质状况 | 第12-13页 |
·近海海域的水质状况 | 第13页 |
·我国的水污染现状 | 第13页 |
·我国污水处理厂现状 | 第13-14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生物絮凝原理与ASM活性污泥模型 | 第19-24页 |
·生物絮凝 | 第19-21页 |
·生物絮凝工艺提出 | 第19-20页 |
·生物絮凝吸附工艺运行机理 | 第20-21页 |
·ASM活性污泥模型 | 第21-24页 |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模型的益处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的维护运行与活性污泥吸附效果分析 | 第24-36页 |
·试验流程与装置 | 第24-25页 |
·试验流程 | 第24页 |
·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试验污水水质和水量 | 第25-26页 |
·实验设备及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实验设备的维护运行与常规监测 | 第27-29页 |
·活性污泥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29-36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关于钟虫的实验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吸附——再生工艺的数学建模 | 第36-69页 |
·假设 | 第36页 |
·模型符号 | 第36页 |
·图示流程与物料衡算 | 第36-47页 |
·吸附+沉淀段 | 第39-43页 |
·模型研发的基本假设 | 第39页 |
·模型组分 | 第39-43页 |
·再生段 | 第43-47页 |
·数学模型的组分 | 第43-44页 |
·模型中的反应过程 | 第44-47页 |
·废水特性和参数值估计 | 第47-55页 |
·废水特性和化学计量系数的估计 | 第47-49页 |
·动力学参数的估计 | 第49-51页 |
·典型参数值 | 第51-53页 |
·默认值 | 第53-55页 |
·对模型公式的整理与编辑 | 第55-63页 |
·模型公式整理 | 第55-56页 |
·框图 | 第56-59页 |
·程序编辑 | 第59-63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63-69页 |
·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63页 |
·验证的主要内容 | 第63页 |
·需测定的指标 | 第63页 |
·测定方法 | 第63-65页 |
·测定步骤 | 第65页 |
·实验数据 | 第65-66页 |
·数据处理结果与误差分析 | 第66-69页 |
·数据处理结果 | 第66-67页 |
·误差分析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4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关于活性污泥吸附 | 第69页 |
·关于模型 | 第69页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69-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