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来源概述 | 第9页 |
| ·多声道音频文件压缩编码的背景 | 第9-10页 |
| ·多声道音频系统编码原理 | 第10-11页 |
| ·当前典型的多声道音频编码方案 | 第11-15页 |
| ·杜比数字AC-3编码压缩算法 | 第11页 |
| ·MPEG编码压缩算法 | 第11-12页 |
| ·先进音频编码(Advanced Audio Coding—AAC)压缩算法 | 第12-14页 |
| ·用于DTS的相干声学编码 | 第14-15页 |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Ogg Vorbis多声道音频编码算法 | 第17-21页 |
| ·Ogg Vorbis编码特点 | 第17页 |
| ·Ogg Vorbis编码原理 | 第17-18页 |
| ·Ogg与MP3压缩算法的比较 | 第18-20页 |
| ·MP3压缩特点 | 第18页 |
| ·Ogg与MP3相比较的优势 | 第18-19页 |
| ·音频文件压缩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Ogg Vorbis音频编码算法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 第21-48页 |
| ·改进的离散余弦变换MDCT的分析 | 第21-27页 |
| ·频域变换的实现方法 | 第21-23页 |
| ·DCT与MDCT的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 ·MDCT在Ogg Vorbis编码中的应用分析 | 第25-27页 |
| ·心理声学模型的应用分析 | 第27-33页 |
| ·掩蔽效应对编码的影响 | 第27-30页 |
| ·心理声学模型模块分析 | 第30页 |
| ·Ogg Vorbis中两种心理声学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 ·心理声学模型在Ogg Vorbis中的应用分析 | 第31-33页 |
| ·映射结构的实现分析 | 第33页 |
| ·基底曲线—频谱包络分析 | 第33-36页 |
| ·基底类型1算法原理实现举例 | 第34-36页 |
| ·声道耦合技术分析 | 第36-40页 |
| ·正方形极坐标耦合的优点 | 第36-39页 |
| ·声道交织耦合的优点 | 第39页 |
| ·Vorbis几种立体声模型特点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 ·残差信号编码分析 | 第40-43页 |
| ·Ogg数据传输流的分析 | 第43-45页 |
| ·Vorbis数据包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 ·Ogg传输过程分析 | 第44-45页 |
| ·矢量量化模块分析 | 第45-47页 |
| ·矢量量化编码原理分析 | 第45-46页 |
| ·Ogg Vorbis选用霍夫曼搜索算法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Ogg Vorbis编码的优化及实现 | 第48-53页 |
| ·原编码器的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 ·实验分析 | 第48-50页 |
| ·编码器优化的评估参数 | 第50-51页 |
| ·编码器运行时间(timing) | 第50页 |
| ·编码器运行所需内存(memory_used) | 第50页 |
| ·函数累计运行次数(times) | 第50-51页 |
| ·选择对qsort排序函数进行优化的原因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优化算法的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 ·算法优化方法 | 第53-55页 |
| ·优化方法1 | 第53-54页 |
| ·优化方法2 | 第54-5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 ·优化实验一的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优化实验二的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64页 |
| 附录1: Ogg Vorbis1.0编码器中实现音频编码的部分代码 | 第61-63页 |
| 附录2: 函数运行时间计算函数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