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医学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 上篇 | 第23-44页 |
| 第一章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 | 第23-30页 |
| 1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界定 | 第23-24页 |
| 2 对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重新发现及其意义 | 第24-25页 |
| 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性质 | 第25-30页 |
| 第二章 《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 | 第30-39页 |
| 1 《内经》其书 | 第30-31页 |
| ·《内经》的传统文化地位 | 第30页 |
| ·《内经》成书时代 | 第30-31页 |
| 2 《黄帝内经》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背景 | 第31-36页 |
| ·《内经》时代的社会背景 | 第31-33页 |
| ·《内经》时代的文化背景 | 第33-34页 |
| ·《内经》时代的思想特点 | 第34-36页 |
| 3 《黄帝内经》时代的科技背景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人文精神概述 | 第39-44页 |
| 1 人文精神的涵义 | 第39-40页 |
| 2 科学精神的涵义 | 第40-41页 |
| 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第41-42页 |
| 4 《黄帝内经》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 | 第42-44页 |
| ·医学人文精神至上性的特征 | 第42-43页 |
| ·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致 | 第43-44页 |
| 下篇 《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 | 第44-97页 |
| 第一章《黄帝内经》的医学科学精神 | 第45-53页 |
| 1 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区别 | 第45-46页 |
| 2 《黄帝内经》的医学科学精神 | 第46-53页 |
|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的理性精神 | 第46-48页 |
| ·“拘于鬼神者不可言至德”的无神论 | 第48-49页 |
| ·“无道行私,必得夭殃”的求实精神 | 第49-50页 |
| ·“审证求因”、“观于冥冥”的求索精神 | 第50-53页 |
| 第二章《黄帝内经》人本精神 | 第53-78页 |
| 1 天人观 | 第53-63页 |
| ·天人合一观 | 第54-57页 |
| ·天人相分说 | 第57-59页 |
| ·生命本位意识 | 第59-63页 |
| ·集体生命智慧的光辉 | 第59-60页 |
| ·自然人性的关怀 | 第60页 |
| ·生命意识 | 第60-61页 |
| ·生命的悲悯与呵护 | 第61-63页 |
| ·关爱生命的艺术 | 第63页 |
| 2 形神一体观 | 第63-73页 |
| ·形神的概念 | 第63-65页 |
| ·形神一体观体现在三个层面 | 第65-67页 |
| ·神与疾病的关系 | 第67-70页 |
| ·神对疾病的积极作用 | 第67-68页 |
| ·神的异常所反映的形体疾病 | 第68-69页 |
| ·神所代表的生命指征 | 第69-70页 |
| ·形神一体观念的意义 | 第70-71页 |
| ·对患者躯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基点和中坚 | 第71-72页 |
| ·技术至上对形体四诊的轻视 | 第72-73页 |
| 3 体质意识 | 第73-78页 |
| 第三章 《黄帝内经》仁爱思想 | 第78-82页 |
| 1 仁爱思想的背景 | 第78-79页 |
| 2 仁爱思想的发展 | 第79-80页 |
| 3 《黄帝内经》仁爱思想的内容 | 第80-82页 |
| 第四章《内经》医患和谐精神 | 第82-97页 |
| 1 《黄帝内经》的诊法原理 | 第82-85页 |
| ·诸诊合参全面诊察 | 第83-84页 |
| ·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 第84-85页 |
| ·见微知著,以诊则不失 | 第85页 |
| 2 外观诊法的人性化 | 第85-86页 |
| 3 医学人文品格 | 第86-90页 |
| ·完善的知识结构 | 第86页 |
| ·态度严谨 | 第86-87页 |
| ·仪表端庄 | 第87页 |
| ·诊病的基本要求 | 第87-90页 |
| 4 双主体合一的医患关系 | 第90-97页 |
| ·医患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 | 第92-93页 |
| ·医患关系双主体性的社会学内涵 | 第93-97页 |
| 结语 | 第97-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 附录 | 第109-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