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2-39页 |
一、选题说明 | 第12-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37页 |
三、分析框架 | 第37-39页 |
第一章 乡村政治参与的一般分析 | 第39-60页 |
一、乡村政治参与的相关概念 | 第39-42页 |
(一) 乡村 | 第39-40页 |
(二) 政治参与 | 第40-42页 |
(三) 乡村政治参与 | 第42页 |
二、乡村政治参与的主体身份 | 第42-48页 |
(一) 参与主体身份辨析的理论动因 | 第42-44页 |
(二) 乡村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身份 | 第44-46页 |
(三) 乡村政治参与主体的群众身份 | 第46-48页 |
三、乡村政治参与的两种模式 | 第48-60页 |
(一) 模式划分标准 | 第48-50页 |
(二) 乡村群众参与 | 第50-55页 |
(三) 乡村公民参与 | 第55-60页 |
第二章 乡村群众参与视野中的两委矛盾 | 第60-81页 |
一、乡村一元权力结构失衡:两委矛盾制度成因 | 第60-70页 |
二、重塑乡村一元权力结构:两委矛盾化解之策 | 第70-76页 |
(一) “两票制” | 第70-73页 |
(二) “两委合一制” | 第73-76页 |
三、压力型体制:转型期中国乡村群众参与基本前提 | 第76-81页 |
(一) 压力型体制的形成原因 | 第77-78页 |
(二) 压力型体制的运行机制 | 第78-81页 |
第三章 乡村公民参与视野中的两委矛盾 | 第81-101页 |
一、乡村多元协商权力结构缺失:两委矛盾制度成因 | 第81-88页 |
二、健全乡村多元协商权力结构:两委矛盾化解之策 | 第88-97页 |
(一) “青县村治模式” | 第90-94页 |
(二) “温岭民主恳谈” | 第94-97页 |
三、民主合作制:转型期中国乡村公民参与基本保障 | 第97-101页 |
(一) 民主合作制的形成原因 | 第97-99页 |
(二) 民主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从乡村群众参与到乡村公民参与 | 第101-133页 |
一、两委矛盾与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的冲突 | 第102-106页 |
(一) 两委矛盾的形成和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的冲突 | 第102-103页 |
(二) 两委矛盾的化解和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的冲突 | 第103-106页 |
二、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转换的基本取向 | 第106-124页 |
(一) 公民自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转换的价值取向 | 第106-109页 |
(二) 公民教育: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转换的功能取向 | 第109-113页 |
(三) 参与民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转换的制度取向 | 第113-124页 |
三、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参与模式转换的现实基础 | 第124-133页 |
(一)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 | 第125-127页 |
(二) 从微观管理到公共服务:转型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换 | 第127-128页 |
(三) 从压力型体制到民主合作制:转型期中国基层政治体制的转换 | 第128-133页 |
结论 | 第133-13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
后记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