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答辩失权制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答辩失权制度概述 | 第10-21页 |
(一) 答辩失权的概念解析 | 第10-15页 |
1. 答辩失权的涵义 | 第10-11页 |
2. 答辩失权的适用对象 | 第11-13页 |
3. 答辩失权的适用情形 | 第13-14页 |
4. 答辩失权的法律后果 | 第14-15页 |
(二) 答辩失权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1. 答辩失权的正当性依据 | 第15-17页 |
2. 答辩失权的诉讼机理 | 第17-19页 |
(三) 答辩失权的功能透析 | 第19-21页 |
1. 促使争点的整理与明确化 | 第19页 |
2. 防止诉讼突袭 | 第19-20页 |
3. 促进案件集中审理 | 第20-21页 |
二、各个国家及地区答辩失权制度之比较 | 第21-31页 |
(一) 英美法系立法例的一般考察 | 第21-24页 |
1. 英国答辩失权制度简介 | 第21-22页 |
2. 美国答辩失权制度概况 | 第22-24页 |
3. 加拿大之制度规定 | 第24页 |
4. 我国香港地区的相关制度安排 | 第24页 |
(二) 大陆法系立法例的一般考察 | 第24-28页 |
1. 德国有关防御方法提出权丧失之制度规定 | 第24-25页 |
2. 法国的相关制度安排 | 第25-26页 |
3. 日本的防御方法提出权丧失之制度规定 | 第26-27页 |
4.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 | 第27-28页 |
(三) 共性与个性——对各国立法例的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1. 共同之处 | 第28-29页 |
2. 不同之处 | 第29-31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现状 | 第31-40页 |
(一) 立法上的考察 | 第31-34页 |
1. 现行立法对被告答辩制度的规定 | 第31-32页 |
2. 立法的依据 | 第32-33页 |
3. 立法上的法理缺陷 | 第33-34页 |
(二) 实践中的困惑 | 第34-38页 |
1. 实践中被告答辩的情形 | 第34-35页 |
2. 对被告任意答辩的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3. 被告任意答辩在实践中的缺陷弊端 | 第36-38页 |
(三) 对我国现行被告答辩制度的反思 | 第38-40页 |
四、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的构建 | 第40-49页 |
(一) 建立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3页 |
1. 反对我国引进答辩失权的若干理由 | 第40-41页 |
2. 对反对观点的回应兼可行性论证 | 第41-43页 |
(二) 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建构设想 | 第43-49页 |
1. 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43-44页 |
2. 具体制度的构建 | 第44-47页 |
3. 相关的配套制度设施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