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细胞凋亡 | 第14-23页 |
·Caspases与细胞凋亡 | 第14-15页 |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 第15-20页 |
·线粒体孔道 | 第15-17页 |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移孔道的开放 | 第15-16页 |
·线粒体外膜特异性孔道的形成 | 第16页 |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与活性氧的作用 | 第16-17页 |
·凋亡因子 | 第17-19页 |
·细胞色素 C—凋亡起始因子 | 第17-18页 |
·AIF—凋亡诱导因子 | 第18页 |
·Smac/DIABLO蛋白 | 第18-19页 |
·Bcl-2家族蛋白 | 第19-20页 |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20-22页 |
·死亡受体途径(外源性途径) | 第20-21页 |
·线粒体途径 | 第21页 |
·内质网途径 | 第21-22页 |
·结语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其应用的简介 | 第23-28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 | 第23-25页 |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的原理 | 第23-24页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系统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细胞内离子分析 | 第24页 |
·病变细胞的研究 | 第24-25页 |
·癌细胞间通讯研究 | 第25页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的简介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过程中凋亡蛋白亚细胞定位的改变 | 第28-36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GFP-BimL质粒构建 | 第29页 |
·细胞培养 | 第29页 |
·瞬时转染 | 第29-30页 |
·紫外线照射 | 第30页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设置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4页 |
·重组质粒pEGFP-BimL的构建及鉴定 | 第30-31页 |
·紫外照射诱导细胞凋亡中Bax转位到线粒体 | 第31-33页 |
·紫外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中BimL转位到线粒体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利用 FRET技术研究紫外照射诱导细胞凋亡中 BimL和 Bax两者的关系 | 第36-44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8页 |
·细胞培养 | 第37页 |
·瞬时转染 | 第37页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2页 |
·紫外照射诱导细胞凋亡中BimL和 Bax的动态关系 | 第38-40页 |
·JNK活性的抑制阻碍了BimL的转位,推迟了Bax的转位和随后发生的细胞凋亡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利用FRET技术在活细胞内研究红景天甙对Aβ_(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第44-58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材料 | 第45页 |
·药物和试剂 | 第45页 |
·仪器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8页 |
·质粒 | 第45-46页 |
·细胞培养和药物处理 | 第46页 |
·Cell Counting Kit-8测定不同浓度红景天甙的细胞毒性 | 第46-47页 |
·Cell Counting Kit-8测定红景天甙提高Aβ_(25-35)处理PC12细胞的存活率 | 第47页 |
·细胞形态变化的观测 | 第47页 |
·Hoechst33342染色 | 第47页 |
·瞬时转染 | 第47-48页 |
·30μM Aβ_(25-35)处理细胞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成像 | 第4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6页 |
·红景天甙抑制 Aβ_(25-35)的神经毒性 | 第48-51页 |
·不同浓度红景天甙的细胞毒性 | 第48-49页 |
·红景天甙提高 Aβ_(25-35)处理 PC12细胞的存活率 | 第49-50页 |
·红景天甙抑制 Aβ_(25-35)诱导 PC12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 | 第50-51页 |
·Aβ_(25-35)诱导caspase-3活性的动态检测 | 第51-53页 |
·红景天甙抑制 Aβ_(25-35)诱导caspase-3活性的动态检测 | 第53-54页 |
·Aβ_(25-35)诱导 PC12细胞凋亡不依赖caspase-8的激活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展望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