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喇嘛甸油田概况 | 第12-38页 |
·油田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13页 |
·喇嘛甸油田构造特点 | 第12-13页 |
·喇嘛甸油田构造演化过程 | 第13页 |
·喇嘛甸油田开发现状 | 第13-23页 |
·喇嘛甸油田储层性质 | 第13-14页 |
·喇嘛甸油田油气水性质 | 第14页 |
·喇嘛甸油田地层特征 | 第14-15页 |
·喇嘛甸油田层组划分和对比 | 第15-18页 |
·喇嘛甸油田油层对比 | 第18-20页 |
·喇嘛甸油田静态解释常用的电测曲线 | 第20-23页 |
·喇嘛甸油田沉积特征 | 第23-32页 |
·油田区域沉积背景 | 第23页 |
·喇嘛甸油田沉积体系的沉积背景 | 第23-24页 |
·喇嘛甸油田沉积微相特征 | 第24-27页 |
·喇嘛甸油田储层精细描述 | 第27-28页 |
·喇嘛甸油田沉积微相识别 | 第28-31页 |
·喇嘛甸油田沉积微相特征 | 第31-32页 |
·储层非均质特征 | 第32-36页 |
·储层非均质研究的内容 | 第32-36页 |
·储层非均质研究的思路 | 第36页 |
·储层非均质研究的方法 | 第36页 |
·喇嘛甸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第2章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内部薄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 第38-46页 |
·厚油层内部薄夹层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 第38-40页 |
·河流相沉积厚油层的层次性及划分方案 | 第38-39页 |
·研究原理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内部薄夹层分布特征 | 第40-46页 |
·厚油层砂体内部薄夹层的概念与分类 | 第40-41页 |
·井间薄夹层的预测 | 第41-42页 |
·厚油层内部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厚油层内部结构单元的组合特点 | 第44-45页 |
·厚油层内部薄夹层分布规律 | 第45-46页 |
第3章 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46-50页 |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不同类型夹层对油水渗流作用的影响 | 第46-50页 |
·夹层分布较稳定的层状结构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夹层分布不稳定的层状结构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8页 |
·底托、悬挂式结构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8页 |
·楔状镶嵌式结构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8页 |
·底形切叠式结构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交错迷宫式结构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第4章 应用效果及评价 | 第50-53页 |
·应用效果 | 第50-52页 |
·对于底托、悬挂、底型切叠、楔状镶嵌、断层遮挡型剩余油的挖潜对策 | 第51页 |
·交错迷宫、楔状镶嵌型剩余油挖潜对策 | 第51页 |
·层状结构单元剩余油挖潜对策 | 第51-52页 |
·剩余油挖潜效果评价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