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晋北踢鼓子秧歌的生态位 | 第13-19页 |
·踢鼓子秧歌的地理分布 | 第13-14页 |
·踢鼓子秧歌源流 | 第14-15页 |
·英雄故事源说 | 第14页 |
·战争源说 | 第14页 |
·环境生活源说 | 第14-15页 |
·踢鼓子秧歌的表演形态 | 第15-17页 |
·表演形式 | 第15-16页 |
·道具、服饰 | 第16页 |
·角色分配 | 第16-17页 |
·音乐 | 第17页 |
·踢鼓子秧歌中的民俗活动 | 第17-19页 |
·祭祖祈福 | 第17页 |
·入户拜年 | 第17页 |
·压街镇邪 | 第17-18页 |
·旋旺火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晋北踢鼓子秧歌原生形态动作分析 | 第19-33页 |
·踢鼓子秧歌原生形态动作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田野调查 | 第19-21页 |
·特征提取,因子分解 | 第21-22页 |
·踢鼓子秧歌中拉花原生形态动作分析与发展 | 第22-27页 |
·拔泥步 | 第22-23页 |
·花步 | 第23-24页 |
·小女跑 | 第24-25页 |
·匡胤送灯 | 第25-26页 |
·擦地扫云 | 第26-27页 |
·踢鼓子秧歌中鼓子原生形态动作分析与发展 | 第27-33页 |
·狮子大抖毛 | 第27-28页 |
·蹲步甩髯 | 第28-29页 |
·挖步 | 第29-30页 |
·小慢(走场步) | 第30-31页 |
·连三跨五(五脚不离地)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晋北踢鼓子秧歌高校课堂训练教材体系的建构 | 第33-65页 |
·晋北踢鼓子秧歌高校课堂训练教材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 | 第33-35页 |
·晋北踢鼓子秧歌拉花课堂训练教材 | 第35-52页 |
·拉花风格特点与课堂组织 | 第35-36页 |
·拉花教学组合及动作要点 | 第36-52页 |
·晋北踢鼓子秧歌鼓子课堂训练教材 | 第52-65页 |
·鼓子风格特点与课堂组织 | 第52页 |
·鼓子教学组合及动作要点 | 第52-65页 |
第四章 晋北踢鼓子秧歌高校课堂训练教材体系建构的意义 | 第65-70页 |
·晋北踢鼓子秧歌高校课堂训练教材体系建构的学术价值 | 第65-67页 |
·踢鼓子秧歌的存在趋向科学化、系统化 | 第65-66页 |
·填补和完善了晋北踢鼓子秧歌拉花、鼓子课堂训练教材 | 第66-67页 |
·晋北踢鼓子秧歌高校课堂训练教材体系建构的社会价值 | 第67-70页 |
·有利于对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 第67-69页 |
·促进了山西大学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进程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