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从曲阜到稷下学宫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1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一) 文化与文化中心 | 第11-12页 |
(二) 齐文化与鲁文化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春秋时期的文化中心——曲阜 | 第14-30页 |
第一节 曲阜成为文化中心的原因 | 第14-20页 |
一、“少昊之墟”与商奄故地 | 第14-17页 |
二、鲁国地位特殊 | 第17-19页 |
三、文化典籍的保存与流传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曲阜作为文化中心的表现 | 第20-30页 |
一、“周礼尽在鲁矣” | 第20-24页 |
二、鲁国的诗乐之兴 | 第24-27页 |
三、私学兴起与儒学创立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 | 第30-45页 |
第一节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 | 第30-34页 |
一、稷下学宫的建立 | 第30-32页 |
二、稷下学宫的兴衰 | 第32-34页 |
第二节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文化中心的表现 | 第34-39页 |
一、政治咨询中心 | 第34-35页 |
二、学术交流中心 | 第35-36页 |
三、教育培训中心 | 第36-37页 |
四、图书资料中心 | 第37-38页 |
五、科技传播中心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影响 | 第39-45页 |
一、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 第39-42页 |
二、 稷下学宫的深远影响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文化中心由曲阜到稷下学宫的转移原因 | 第45-60页 |
第一节 经济地位的变化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政治地位的变化 | 第48-50页 |
第三节 齐国的政策支持 | 第50-54页 |
第四节 齐、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第54-60页 |
一、齐、鲁文化的异同 | 第54-57页 |
二、齐、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