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2章 本质论的意义 | 第14-18页 |
·作为哲学范畴的本质论 | 第14页 |
·法本质的理论阐释 | 第14-15页 |
·经济法本质论及其意义 | 第15-18页 |
·经济法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 第15-16页 |
·经济法本质的定义原则 | 第16-18页 |
第3章 经济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危机 | 第18-25页 |
·经济与社会的断裂:经济法的现实背景 | 第18-21页 |
·市场化的悖论——以我国医疗改革为例 | 第18-19页 |
·公共利益的诘问——从山西煤炭限产说起 | 第19-20页 |
·民营化的考量——“手机单项收费”的十年之路 | 第20-21页 |
·经济法的合法性危机 | 第21-22页 |
·对经济法立法基础的再认识——超越“政府——市场”的二元框架 | 第22-25页 |
第4章 公共经济关系及其经济法调整 | 第25-31页 |
·公共经济的经济学定义 | 第25-26页 |
·公共经济的涵义 | 第26-28页 |
·公共经济符号与标准 | 第26-27页 |
·公共财产 | 第27页 |
·公共产品 | 第27页 |
·公共权力 | 第27-28页 |
·公共决策 | 第28页 |
·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比较 | 第28-29页 |
·公共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需求 | 第29-31页 |
第5章 经济法的公共本质 | 第31-43页 |
·“公共”的厘定 | 第31-34页 |
·经济法的生成机理 | 第34-36页 |
·产生的背景——合作国家的提出 | 第34-35页 |
·市民社会的“公共性”——公共经济关系产生的源动力 | 第35-36页 |
·经济法公共本质的理论逻辑 | 第36-43页 |
·作为理论与哲学基础的自由主义 | 第36-37页 |
·公共权力在公共经济领域的运行规则——公共本质的体现 | 第37-41页 |
·政治平等原则的延续——经济法的平等观 | 第41-43页 |
第6章 经济法公共本质的中国意义 | 第43-51页 |
·回归“公共”的本质认识 | 第43-44页 |
·经济法的程序主义建构 | 第44-47页 |
·经济法程序含义的正名 | 第44-45页 |
·经济法程序的制度重构 | 第45-47页 |
·建立经济宪政机制 | 第47-49页 |
·发挥人大的经济职能 | 第47-48页 |
·维护社会基本产权秩序 | 第48页 |
·构建非政府的公共经济权力主体 | 第48-49页 |
·引入第三方的权力制衡机制——诉讼化的经济执法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