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变油”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2页 |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关于"煤变油"的意义研究 | 第8-9页 |
·关于"煤变油"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10页 |
·关于"煤变油"的效能评价 | 第10页 |
·关于"煤变油"发展的措施研究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煤变油"发展综述 | 第12-18页 |
·"煤变油"的概述 | 第12-14页 |
·"煤变油"的概念 | 第12页 |
·"煤变油"的主要方法 | 第12-13页 |
·"煤变油"的开发历程 | 第13页 |
·"煤变油"的产物 | 第13-14页 |
·国外"煤变油"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6页 |
·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国内"煤变油"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18页 |
·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 第16页 |
·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我国发展"煤变油"的战略意义 | 第18-26页 |
·发展"煤变油"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 第18-20页 |
·发展"煤变油"有助于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 | 第20-24页 |
·发展"煤变油"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我国"煤变油"的现状分析 | 第26-41页 |
·我国"煤变油"的发展优势 | 第27-32页 |
·资源优势 | 第27页 |
·技术优势 | 第27-29页 |
·市场需求 | 第29-30页 |
·政策优势 | 第30-32页 |
·我国"煤变油"的发展劣势 | 第32-35页 |
·缺乏工业化生产经验 | 第32页 |
·资源替代 | 第32-33页 |
·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 | 第33-34页 |
·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 | 第34-35页 |
·我国"煤变油"项目的总体发展情况 | 第35-38页 |
·目标的提出 | 第35页 |
·试点省份"煤变油"项目的进展 | 第35-36页 |
·各地竞相发展"煤变油" | 第36-37页 |
·国家宏观调控中的"煤变油" | 第37-38页 |
·关于我国"煤变油"的争论 | 第38-41页 |
·扶植说 | 第38-39页 |
·慎重说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煤变油"经济评价与产业预见 | 第41-52页 |
·世界主要国家"煤变油"成果 | 第41-43页 |
·德国的IGOR工艺 | 第41页 |
·日本NEDOL工艺 | 第41-42页 |
·美国的HTI工艺 | 第42页 |
·中国神华的CDCL艺 | 第42-43页 |
·南非SASOL公司的F-T合成技术 | 第43页 |
·我国"煤变油"经济评价 | 第43-46页 |
·我国"煤变油"与其他新型能源的比较 | 第46-48页 |
·技术预见与产业成长 | 第48-52页 |
总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