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探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9-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第1章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第20-21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3页 |
·教育机会公平理论 | 第23-25页 |
第2章 国外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比较研究 | 第25-37页 |
·奖助力度与面 | 第25-28页 |
·资助面 | 第25-26页 |
·奖助力度 | 第26-28页 |
·资助类型 | 第28-31页 |
·政府资助 | 第28-29页 |
·社会资助 | 第29-30页 |
·学校资助 | 第30-31页 |
·资助方式 | 第31-34页 |
·奖学金与资助金 | 第31-32页 |
·助学金 | 第32-33页 |
·贷学金 | 第33-34页 |
·资助管理体制 | 第34-37页 |
·具有完备的助学资助资格认定程序 | 第34页 |
·设立了分层负责的助学资金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助学贷款偿还与违约处理机制完善 | 第35-37页 |
第3章 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7-44页 |
·奖助力度与奖助面有限 | 第37-39页 |
·奖学金 | 第37-38页 |
·助学金 | 第38-39页 |
·国家助学贷款 | 第39页 |
·资金来源不广 | 第39-41页 |
·国家财政拨款增长缓慢 | 第40页 |
·学校经费来源有限 | 第40页 |
·没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 | 第40-41页 |
·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41-44页 |
·奖助机制缺乏竞争力 | 第41-42页 |
·缺乏科学的研究生资助评审机构 | 第42页 |
·国家贷款个人信用体系与回收机制不健全 | 第42-44页 |
第4章 建立新型研究生奖助体系 | 第44-51页 |
·建立有竞争性的奖助机制 | 第44-45页 |
·提高奖助强度和覆盖面 | 第45-46页 |
·加大奖助面 | 第45页 |
·加大奖助力度 | 第45-46页 |
·建立导师负责制的资助制度 | 第46-48页 |
·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导师有限资助 | 第46-47页 |
·考虑高校与学科的不同特点,实行区别对待 | 第47页 |
·加强导师与学生双方的责任感 | 第47-48页 |
·理顺学校、导师、学生个人三者的责任 | 第48页 |
·建立多元化的奖助资金来源渠道 | 第48-51页 |
·加大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投入 | 第48-49页 |
·发挥社会资助的积极作用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