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赤潮与有害赤潮概论 | 第14-17页 |
·赤潮与赤潮藻 | 第14-16页 |
·赤潮的危害 | 第16页 |
·赤潮的防治 | 第16-17页 |
·赤潮爆发成因研究 | 第17-19页 |
·生物因素影响研究 | 第17页 |
·化学因素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物理因素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国内外海水养殖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国外海水养殖的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国内海水养殖的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海水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 第21-22页 |
·两种赤潮藻的生理生态特性 | 第22-24页 |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 第22-23页 |
·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 第23-24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二 不同磷水平下3种起始密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第25-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第26-27页 |
·实验海水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培养实验 | 第27页 |
·培养方法和条件 | 第27页 |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第27-29页 |
·硝酸盐(镉柱还原法) | 第27-28页 |
·校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水样测定 | 第28页 |
·磷酸盐(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 第28页 |
·校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水样测定 | 第28页 |
·溶解氧(DO)(碘量法) | 第28-29页 |
·水样的固定 | 第28页 |
·水样的测定 | 第28-29页 |
·pH值(pH计法) | 第29页 |
·水样中盐度(盐度计法) | 第29页 |
·藻类计数 | 第29页 |
·比生长速率的计算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磷浓度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第29-33页 |
·高磷水平(P1=0.18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中高磷水平(P2=0.108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中磷水平(P3=0.036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低磷水平(P4=0.0036mmol/L)对不同起始密度下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不同磷浓度,不同起始密度下中肋骨条藻生长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 第33页 |
·起始密度为1.12×10~4 cell·mL~(-1)时四个磷水平培养液水质变化 | 第33-36页 |
·起始密度为1.12×10~4 cell·mL~(-1)时不同磷酸盐浓度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培养液中pH的变化 | 第33-34页 |
·在中肋骨条藻生长过程中培养液中氮、磷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三 温度、光照、盐度及pH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第37-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第37页 |
·实验海水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培养方法和条件 | 第37页 |
·温度实验 | 第37页 |
·光照实验 | 第37页 |
·盐度实验 | 第37-38页 |
·pH实验 | 第38页 |
·盐度和光照的正交实验 | 第38页 |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温度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光照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盐度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pH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盐度和光照的正交实验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四 不同起始密度对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混养中种群竞争的影响 | 第44-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第44页 |
·实验海水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单养实验 | 第44页 |
·混养实验 | 第44-45页 |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第45页 |
·增长率、最大环境容量和竞争抑制参数的计算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不同起始密度单养下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情况 | 第45-49页 |
·单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 | 第45-46页 |
·单养条件下旋链角毛藻的生长 | 第46-47页 |
·旋链角毛藻与中肋骨条藻的混合培养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五 模拟在两个不同海区内排放的养殖废水随着海水的淡化旋链角毛藻生长变化的情况 | 第51-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页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试验藻种及培养液 | 第51页 |
·实验海水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养殖废水海区扩散模式设计 | 第51页 |
·培养条件 | 第51-52页 |
·水化学指标和藻相关指标分析 | 第52-54页 |
·铵态氮 | 第52-53页 |
·校准曲线的绘制 | 第52页 |
·水样测定 | 第52-53页 |
·亚硝酸盐(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 第53页 |
·校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页 |
·水样测定 | 第53页 |
·总氮(过硫酸钾氧化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53-54页 |
·校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页 |
·样品测定步骤 | 第53-54页 |
·总磷(过硫酸钾氧化一磷钼蓝比色法) | 第54页 |
·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钾氧化法)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1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在大丰海区内排放的养殖废水随着海水的淡化旋链角毛藻生长变化的情况 | 第55页 |
·旋链角毛藻在青岛海区内排放的养殖废水随着海水的淡化其生长变化的情况 | 第55-56页 |
·旋链角毛藻培养中的水质动态变化 | 第56-61页 |
·培养前后养殖废水和海水的水质变化 | 第56-57页 |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pH的变化对比 | 第57-58页 |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COD的变化对比 | 第58-59页 |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铵态氮的变化对比 | 第59页 |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硝态氮的变化对比 | 第59-60页 |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亚硝态氮的变化对比 | 第60页 |
·培养期间大丰和青岛各处理间磷酸盐磷的变化对比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六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