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土壤—景观模型 | 第12-13页 |
| ·土壤—景观模型研究方法 | 第13-19页 |
| ·经验模型 | 第13页 |
| ·数学统计方法 | 第13-17页 |
| ·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模型 | 第17-19页 |
| ·其它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总结 | 第19-21页 |
| ·模型比较 | 第19-20页 |
| ·选择数据源和景观变量 | 第20页 |
| ·模型应用 | 第20-2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 第22-35页 |
|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 ·土壤—景观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2页 |
| ·数字地形分析技术简介 | 第22-23页 |
| ·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方法简介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6-30页 |
|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第26页 |
| ·成土自然条件 | 第26-29页 |
| ·土壤类型 | 第29-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 ·景观因子的筛选 | 第30-31页 |
| ·景观因子的生成 | 第31页 |
| ·土壤—地形定量关系的提取 | 第31-32页 |
| ·土壤属性典型值的获取 | 第32页 |
| ·土壤属性图的编制 | 第32页 |
| ·制图精度验证 | 第32-33页 |
| ·模型适应性的考察 | 第33页 |
| ·SoLIM制作土壤类型图的实践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土壤—景观定量关系的提取 | 第35-49页 |
|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 | 第35-36页 |
| ·地形因子数据的制备 | 第36-42页 |
| ·坡度及曲率数据 | 第36-39页 |
| ·复合地形指数 | 第39-42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42-43页 |
| ·数据去极值处理 | 第42-43页 |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43页 |
| ·运行FCM程序进行模糊聚类 | 第43-49页 |
| ·模糊指数m和最优分类数c的确定 | 第43-46页 |
| ·聚类结果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土壤属性制图 | 第49-62页 |
| ·土层厚度制图 | 第49-51页 |
| ·野外采样解释环境组合 | 第49-50页 |
| ·隶属度函数的赋值 | 第50-51页 |
| ·制图精度检验 | 第51-57页 |
| ·验证点选取原则 | 第51-52页 |
| ·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52-54页 |
| ·数据差异性检验 | 第54页 |
| ·模型精度评价 | 第54-55页 |
| ·相对误差的分类剖析 | 第55-57页 |
| ·土壤有机质及pH制图 | 第57-62页 |
| ·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制图 | 第57-59页 |
| ·土壤pH制图 | 第59-62页 |
| 第五章 SoLIM在宣城地区的应用实践 | 第62-72页 |
| ·研究区土壤类型的划分 | 第62页 |
| ·环境要素信息库的制备 | 第62页 |
| ·各类型土壤的典型环境条件 | 第62-63页 |
| ·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序列 | 第63-64页 |
| ·各类型土壤模糊隶属度图 | 第64-69页 |
| ·“硬化”(Harden)的土壤类型图 | 第69页 |
| ·土壤图精度评价 | 第69-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