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 | 第17-19页 |
1.2.2 盈余分配研究 | 第19-2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第21-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4 创新点 | 第2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 第26-32页 |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的基本概念 | 第26-30页 |
2.1.1 合作 | 第26页 |
2.1.2 合作社 | 第26页 |
2.1.3 盈余分配 | 第26-27页 |
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 | 第27页 |
2.1.5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的构成因素 | 第27-28页 |
2.1.6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方式 | 第28-30页 |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的相关理论方法 | 第30-31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30页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0-31页 |
2.2.3 自治组织理论 | 第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概况 | 第32-43页 |
3.1 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简介 | 第32页 |
3.2 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情况 | 第32-42页 |
3.2.1 第一阶段:成立初期的盈余分配 | 第34页 |
3.2.2 第二阶段:起步时期的盈余分配 | 第34-37页 |
3.2.3 第三阶段:大发展时期的盈余分配 | 第37-38页 |
3.2.4 第四阶段:发展瓶颈时期的盈余分配 | 第38-40页 |
3.2.5 第五阶段:转型时期的盈余分配 | 第40-42页 |
3.2.6 各时期盈余分配情况回顾 | 第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存在的问题 | 第43-49页 |
4.1 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43页 |
4.1.1 制度建设不完善 | 第43页 |
4.1.2 监管力度不足 | 第43页 |
4.2 盈余分配方面的问题 | 第43-46页 |
4.2.1 盈余返还比例不合理 | 第44页 |
4.2.2 盈余分配未能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44-45页 |
4.2.3 盈余权属不规范 | 第45-46页 |
4.2.4 盈余分配缺乏长远规划 | 第46页 |
4.3 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 | 第46-48页 |
4.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人薪酬分配待解决 | 第46页 |
4.3.2 新成员加入难以短期产生效益 | 第46-47页 |
4.3.3 合作社未按要求建立成员账户 | 第47页 |
4.3.4 存在建立账外账风险 | 第47页 |
4.3.5 财政补助资金不量化 | 第47页 |
4.3.6 公积金管理问题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6页 |
5.1 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5.1.1 政策制定环境不完善 | 第49-50页 |
5.1.2 政策内容制定有所脱节 | 第50页 |
5.1.3 行政管理策略缺乏有效监督 | 第50-51页 |
5.1.4 政策宣传不够彻底 | 第51页 |
5.2 盈余分配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5.2.1 盈余权属划分不清 | 第51-52页 |
5.2.2 盈余返还比例不稳定 | 第52-53页 |
5.2.3 盈余分配机制 | 第53页 |
5.3 会计核算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53-55页 |
5.3.1 合作社成员素质不高 | 第53页 |
5.3.2 成员入股程序不合理 | 第53-54页 |
5.3.3 成员账户设置不规范 | 第54页 |
5.3.4 合作社经营水平不高 | 第54-55页 |
5.3.5 成员利益分配不完善 | 第55页 |
5.3.6 财务制度建设不积极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兴旺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问题应对策略 | 第56-63页 |
6.1 完善行政监管机制 | 第56-58页 |
6.2 提升社会认同程度 | 第58页 |
6.3 设置股本金投入门槛 | 第58-59页 |
6.4 合理设置返还盈余比例 | 第59页 |
6.5 灵活选择盈余分配方案 | 第59-61页 |
6.5.1 设立固定股本投资回报率 | 第59-60页 |
6.5.2 设立固定交易额返还比例 | 第60-61页 |
6.6 设置报酬激励公积金账户 | 第61-6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7.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