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鄱阳湖开发与治理的环境伦理诉求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1章 引文 | 第7-12页 |
|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第7-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 ·研究动态 | 第8-9页 |
| ·鄱阳湖研究 | 第8-9页 |
| ·环境伦理学研究 | 第9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基本构想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实地调研法 | 第11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 ·系统分析法 | 第11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 ·创新 | 第11页 |
| ·不足 | 第11-12页 |
| 第2章 生命湖泊:鄱阳湖的伦理精神解读 | 第12-20页 |
| ·湖区源远流长的环境道德传统 | 第12-16页 |
| ·渔民的民俗和禁忌 | 第13-14页 |
| ·湖区绚丽多彩的宗教文化 | 第14-15页 |
| ·环湖地区的民间风水文化 | 第15-16页 |
| ·生命湖泊研读:不可祛魅的母亲湖 | 第16-17页 |
| ·内在价值与权利:鄱阳湖环境伦理的理论预设 | 第17-20页 |
| ·承认鄱阳湖的内在价值 | 第17-18页 |
| ·尊重鄱阳湖客观存在的权利 | 第18-20页 |
| 第3章 保护与开发:鄱阳湖的环境利益博弈 | 第20-27页 |
| ·公水悲剧的预演 | 第20-21页 |
| ·英国的“公地悲剧”和启示 | 第20-21页 |
| ·公水的忧虑 | 第21页 |
| ·湖泊资源的开发态度 | 第21-23页 |
| ·深度开发 | 第22页 |
| ·慎言开发 | 第22-23页 |
| ·善用湖泊 | 第23页 |
| ·环境利益博弈的价值取向 | 第23-27页 |
| ·资源与生态优势对发展湖区经济的现实意义 | 第24页 |
| ·环境正义的导入 | 第24-26页 |
| ·两个中心的协调 | 第26-27页 |
| 第4章 伦理缺失:鄱阳湖的现行环境法治剖析 | 第27-33页 |
| ·鄱阳湖治理和保护的法治状况 | 第27-28页 |
| ·立法方面,基本有法可依 | 第27-28页 |
| ·法律实施方面,设立两重管理 | 第28页 |
| ·环境法治的伦理反思 | 第28-31页 |
| ·底线伦理的缺憾 | 第28-29页 |
| ·环境法具体实施中的主要缺失 | 第29-31页 |
| ·环境立法的理念更新 | 第31-33页 |
| 第5章 人湖和谐:鄱阳湖环境德治的目标分析 | 第33-39页 |
| ·环境德治的理论基础:环境伦理学 | 第33-35页 |
| ·环境伦理学的是非之争 | 第33-34页 |
| ·环境德治的取义 | 第34-35页 |
| ·环境伦理与以人为本的辨证关系 | 第35-36页 |
| ·以人为本的内涵 | 第35页 |
| ·环境伦理不应抛弃以人为本 | 第35-36页 |
| ·人湖相处的现实追求 | 第36-37页 |
| ·现代环境德法共同目标:和谐 | 第37-39页 |
| 第6章 生态福音:鄱阳湖的环境群伦理观照 | 第39-49页 |
| ·环境伦理的若干样式 | 第39-42页 |
| ·生物多样性伦理 | 第39-40页 |
| ·水伦理 | 第40-41页 |
| ·湿地伦理 | 第41-42页 |
| ·环境道德责任 | 第42-45页 |
| ·政府的主导责任 | 第43页 |
| ·企业(开发者)的先行责任 | 第43-44页 |
| ·公众的参与责任 | 第44-45页 |
| ·其他规范湖泊生态发展的应用伦理 | 第45-49页 |
| ·农业伦理与鄱阳湖生态农业 | 第45-47页 |
| ·旅游伦理与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 | 第47页 |
| ·工程伦理与湖区工程建设 | 第47-48页 |
| ·发展伦理与环湖城市圈建设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后记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