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2页 |
引言 | 第13页 |
1. 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 | 第13-37页 |
·转化丝状真菌种类 | 第13-14页 |
·丝状真菌的转化方法 | 第14-37页 |
·原生质体-PEG 转化 | 第14页 |
·脂质体转化法 | 第14页 |
·电击转化法 | 第14-15页 |
·醋酸锂转化法 | 第15页 |
·限制酶介导的转化(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REMI). | 第15-22页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第22-37页 |
2. 关于嗜热真菌及其转化 | 第37-38页 |
3. 关于尖孢镰刀菌及其转化 | 第38-4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目的意义 | 第40页 |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二章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 | 第42-69页 |
第一节 尖孢镰刀菌和嗜热丝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42-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供试菌株 | 第42-43页 |
·培养基 | 第43页 |
·试剂 | 第43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3-44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3页 |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3-44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4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4页 |
·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4页 |
·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44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44页 |
·原生质体释放和再生的形态学观察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51页 |
·不同条件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5-48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5页 |
·溶壁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5-46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6-47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7页 |
·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47-48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48页 |
·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过程的显微镜观察 | 第48-51页 |
第二节 REMI 转化 | 第51-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8页 |
·材料 | 第51-53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51页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51页 |
·仪器 | 第51页 |
·培养基 | 第51-52页 |
·溶液配制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58页 |
·质粒pUCATPH 的线性化 | 第54页 |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4-55页 |
·抑制尖孢镰刀菌和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生长的潮霉素最佳抑制浓度的筛选 | 第55页 |
·REMI 转化 | 第55-56页 |
·转化子的PCR 检测 | 第56-57页 |
·被转化菌总DNA 的提取(采用CATB/NaCl 法) | 第56-57页 |
·PCR 检测 | 第57页 |
·转化子的稳定性测定 | 第57-58页 |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 第58页 |
2. 结果 | 第58-63页 |
·线性质粒pUCATPH 的制备 | 第58页 |
·尖孢镰刀菌和疏绵状嗜热丝孢菌的潮霉素最佳抑制浓度的筛选 | 第58-60页 |
·REMI 转化 | 第60页 |
·转化子的PCR 验证 | 第60-61页 |
·表型突变体的鉴定 | 第61-63页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第63-69页 |
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63-65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 | 第63-64页 |
·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 第64-65页 |
2.R EMI 转化 | 第65-69页 |
·REMI 的插入位点 | 第65-66页 |
·REMI 中的限制性内切酶 | 第66-67页 |
·REMI 中的质粒 | 第67-68页 |
·REMI 的局限性 | 第68-69页 |
第三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及T-DNA 插入突变体的获得 | 第69-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9-77页 |
·材料 | 第69-70页 |
·供试菌和转化质粒 | 第69页 |
·抗生素和试剂 | 第69-70页 |
·培养基 | 第70页 |
·载体的构建 | 第70-75页 |
·ATMT 载体pROK2-PtrpC-hph-TtrpC 的构建 | 第70-74页 |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LBA4404 受体细胞 | 第74-75页 |
·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最佳浓度筛选 | 第75页 |
·农杆菌的转化和培养 | 第75-76页 |
·转化条件变化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AS 浓度的影响 | 第76页 |
·共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76页 |
·受体菌孢子浓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农杆菌浓度的影响 | 第77页 |
·转化子的PCR 分析 | 第77页 |
·转化子的稳定性测定 | 第77页 |
·表型突变体的鉴定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载体pROK2-PtrpC-hph-TtrpC 的构建 | 第77-81页 |
·在pROK2 基础上构建pROK2-PtrpC-hph-TtrpC 二元载体的图谱 | 第77-78页 |
·质粒pUCATPH 和pROK2 的酶切产物 | 第78-80页 |
·含潮霉素B 抗性基因的DNA 片段PtrpC-hph-TtrpC 的插入识别 | 第80页 |
·潮霉素抗性基因片段hph 的PCR 扩增识别 | 第80-81页 |
·农杆菌对头孢霉素敏感性的测定结果 | 第81页 |
·转化结果 | 第81-84页 |
·尖孢镰刀菌的转化 | 第81-84页 |
·嗜热丝孢菌的转化 | 第84页 |
·转化子的PCR 验证 | 第84-85页 |
·稳定性检验 | 第85页 |
·表型观察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89页 |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 | 第86-87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87页 |
·共培养温度 | 第87页 |
·AS 的浓度 | 第87-88页 |
·农杆菌和受体菌的比例 | 第88-8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3页 |
1. 结论 | 第89-91页 |
2. 建议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