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SAR技术在西安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差分干涉测量的数学模型及算法 | 第17-37页 |
·SAR成像几何原理 | 第17-19页 |
·SAR干涉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干涉测量原始观测值 | 第22-23页 |
·干涉测量未知参数及先验信息 | 第23-24页 |
·干涉测量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基本干涉模型 | 第24-25页 |
·InSAR提取DEM的基本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差分干涉测量数学模型 | 第26-31页 |
·二轨(two-pass)模型 | 第26-27页 |
·三轨(three-pass)模型 | 第27-31页 |
·四轨(four-pass)模型 | 第31页 |
·干涉测量的数据处理流程 | 第31-34页 |
·SAR数据的读取 | 第32页 |
·图像配准和重采样 | 第32-33页 |
·生成干涉图、复相关图和干涉图相位滤波 | 第33-34页 |
·相位解缠 | 第34页 |
·地理编码 | 第34页 |
·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37页 |
·InSAR气象学 | 第35页 |
·传统的差分方法 | 第35页 |
·顾及大气折射的差分方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研究 | 第37-51页 |
·二维相位解缠算法数学模型分类 | 第37-38页 |
·基于枝切和残点的L~0范数算法 | 第38-40页 |
·基于最小范数的{0 | 第40-42页 |
·最小二乘法 | 第40-41页 |
·加权最小二乘法 | 第41-42页 |
·基于网络流的L~1的范数算法 | 第42-43页 |
·相位解缠的发展趋势 | 第43页 |
·相位解缠开放源代码软件 | 第43-45页 |
·Ghiglia等人的枝切法和最小二乘类算法软件 | 第43-44页 |
·Curtis W.Chen的网络流算法软件 | 第44-45页 |
·实例分析 | 第45-51页 |
·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性能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第四章 D.InSAR技术监测西安市地面沉降 | 第51-63页 |
·概述 | 第51-52页 |
·西安市地面沉降的InSAR监测 | 第52-63页 |
·西安市地面沉降概况 | 第52-53页 |
·西安市地面沉降动态监测工作及研究现状 | 第53-54页 |
·D-InSAR监测西安市地面沉降 | 第54-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63-64页 |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