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序言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问题 | 第12-14页 |
| ·关键创新点 | 第14-15页 |
| ·本人所做工作 | 第15页 |
|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P2P 网络计算模式及数据备份技术的概述 | 第17-32页 |
| ·P2P 网络计算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26页 |
| ·P2P 的定义与产生 | 第17-19页 |
| ·P2P 模式与传统C/S 模式的对比 | 第19-21页 |
| ·P2P 的应用领域 | 第21-23页 |
| ·P2P 的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的概述 | 第26-31页 |
|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作用与意义 | 第26-27页 |
|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定义 | 第27页 |
| ·数据备份模式 | 第27-28页 |
| ·数据备份及恢复策略 | 第28-30页 |
| ·数据备份系统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基于P2P 的数据备份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2-45页 |
| ·系统可行性 | 第32-33页 |
| ·系统网络连接模型及角色定义 | 第33-34页 |
| ·网络连接模型 | 第33-34页 |
| ·系统节点角色定义 | 第34页 |
| ·系统实体及其关系 | 第34-35页 |
|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第35-43页 |
| ·Server 端功能设计 | 第35-42页 |
| ·Peer 端功能设计 | 第42-43页 |
| ·系统特性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I_BITTORRENT 数据管理模型的总体设计 | 第45-58页 |
| ·相关研究背景 | 第45-47页 |
| ·数据类型的定义 | 第47-48页 |
| ·数据管理在本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 第48-49页 |
| ·数据管理的方式 | 第49-51页 |
| ·常用方式 | 第49-50页 |
| ·i_BitTorrent 数据管理模型中的数据管理方式 | 第50-51页 |
| ·I_BITTORRENT 数据管理模型的功能设计 | 第51-57页 |
| ·Server 端源数据管理器 | 第51-53页 |
| ·Peer 端源数据管理器 | 第53-54页 |
| ·副本数据管理器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I_BITTORRENT 数据管理模型的关键技术 | 第58-78页 |
| ·相关数据结构的定义 | 第58-60页 |
| ·最优数据分配算法 | 第60-65页 |
| ·传统数据分配策略下恢复延迟时间的讨论 | 第60-63页 |
| ·引入最优分配策略后恢复延迟时间的讨论 | 第63-65页 |
| ·基于标记的块选择策略 | 第65-73页 |
| ·算法思想 | 第66-69页 |
|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69-72页 |
| ·算法分析小结 | 第72-73页 |
| ·文件的存储和获取方法 | 第73-76页 |
| ·I_BITTORRENT 模型的特点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78-84页 |
| ·测试目的 | 第78页 |
| ·测试环境 | 第78-79页 |
| ·测试内容及结果 | 第79-83页 |
| ·功能测试及结果 | 第79页 |
| ·性能测试及结果 | 第79-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 ·总结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作者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