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水库坝基岩体结构特征及其深层抗滑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岩体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坝基岩体深层抗滑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8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1页 |
| ·区域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 第18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8-21页 |
| ·龙门山断裂 | 第19-20页 |
| ·褶皱构造 | 第20-21页 |
|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8页 |
| ·坝区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坝区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 ·坝区地质构造 | 第22-26页 |
| ·坝区岩溶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 ·岩溶 | 第26页 |
| ·地下水动态 | 第26-27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7-28页 |
| 第3章 坝区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28-50页 |
| ·研究区结构面分级与分类 | 第28-31页 |
|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 第28-30页 |
| ·结构面性状分类 | 第30-31页 |
| ·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 第31-50页 |
| ·II 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1-33页 |
| ·III 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3-42页 |
| ·断层 f101 和 f115 | 第33-37页 |
| ·断层 10f2 | 第37-38页 |
| ·断层 f27 | 第38-39页 |
| ·断层 F31-1 | 第39-40页 |
| ·层间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40-42页 |
| ·IV 级发育特征 | 第42-45页 |
| ·断层 f114 | 第42-44页 |
| ·长大裂隙 | 第44-45页 |
| ·基体裂隙工程地质特征 | 第45-50页 |
| ·基体裂隙优势方位分析 | 第45-48页 |
| ·基体裂隙连通率计算 | 第48-50页 |
| 第4章 坝基深层抗滑模式及整体稳定性评价 | 第50-65页 |
| ·控制性边界及抗滑稳定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50-55页 |
| ·坝基深层抗滑模式数值模拟分析及整体稳定性评价 | 第55-65页 |
| ·坝基模型建立 | 第55-57页 |
| ·计算模型 | 第55-57页 |
| ·参数的选取 | 第57页 |
| ·蓄水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典型坝段深层抗滑稳定性评价 | 第65-85页 |
| ·计算方法及其原理 | 第65-68页 |
| ·计算模型的分析 | 第68-83页 |
| ·荷载组合及安全系数 | 第68-69页 |
| ·坝体受力分析 | 第69-75页 |
| ·坝基应力分析 | 第75-76页 |
| ·深层稳定性计算 | 第76-83页 |
| ·坝基处理措施 | 第83-8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